





作者:于洋 杨巨成 陈亚瑞 赵婷婷 吴超 孙迪 侯琳 胡志强
定价:39元
印次:1-2
ISBN:9787302570288
出版日期:2020.08.01
印刷日期:2021.01.11
图书责编:汪汉友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神经网络的概念、特点、拓扑结构和应用;第2章介绍感知器模型、处理单元模型、学习策略、局限性和收敛性;第3章介绍BP神经网络;第4章介绍支持向量机;第5章介绍深度学习网络及应用;第6章介绍强化学习;第7章介绍极限学习及应用;第8、9章介绍神经网络在文字识别、语音生成与识别、图像生成与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适合电子、自动化、物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也可供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从业人员学习使用。
杨巨成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天津市 “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主持“十三五”教改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育人体制机制研究--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实践”,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多个,主编出版物联网专业教材3部,教改论文多篇,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余作者均为天津科技大学教师,从事物联网教学和科研多年。
前言 神经网络技术是现代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分支,是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类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和方法。本书讨论的是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算法设计、算法实现,以及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人在思考问题时,神经冲动会在神经突触所连接的无数神经元中传递,信息的处理是由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受此启发,人们开始模拟人体大脑的结构和工作机理,即用很多的结点来处理信息。在人工神经网络中,人工神经元、处理元件、电子元件等大量的处理单元被用来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知识与信息的存储表现为互连的网络元件间的分布式联系,网络的学习和识别取决于和神经元连接权值的动态演化过程。因为在大脑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不仅有是与非,还存在强与弱、缓与急,所以人工神经网络和大脑还是有区别的。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教材,同时也适合广大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从业人员自学。在学习本书之前,应具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相关知识。 本书共9章,主要围绕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实践进行讲解,在内容上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结合,具体如下。 第1章介绍了神经网络的概念、特点、拓扑结构和应用。 第2章介绍了感知器模型、处理单元模型、学习策略、局限性和收敛性。 第3章介绍了BP神经网络、神经元模型、BP神经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的数据预处理。 第4章介绍了支持向量机、间隔与支持向量、对偶问题、核函数、软间隔和正则化、支持向量回归和核方法。 第5章介绍了深度学习网络、深度神经网络、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典型结构、卷积网络的层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第6章介绍了强...
第1章概述1
1.1人工神经网络简介1
1.1.1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1
1.1.2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史2
1.1.3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5
1.2神经网络的特点5
1.3神经网络的结构6
1.4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7
1.5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9
1.6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9
1.6.1人工神经网络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10
1.6.2人工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10
1.6.3人工神经网络在疾病预后研究中的应用11
第2章感知器13
2.1感知器元件14
2.1.1神经元14
2.1.2神经元参数16
2.1.3组合功能16
2.1.4激活功能16
2.1.5输出功能18
2.1.6结论18
2.2感知器模型19
2.2.1超平面的定义19
2.2.2数据集的线性可分20
2.3感知器学习算法22
2.3.1感知器学习算法的原始形式23
2.3.2感知器学习算法的对偶形式24
2.4感知器的收敛性25
2.5感知器应用举例25
2.5.1问题描述25
2.5.2添加权重和阈值26
2.5.3建立决策模型26
2.5.4向量化27
2.5.5神经网络的运作过程28
2.6感知器的局限性29
2.6.1感知器能做什么29
2.6.2感知器不能做什么29
第3章BP神经网络31
3.1前向传播37
3.2反向传播38
第4章支持向量机41
4.1问题提出41
4.2SVM问题42
4.2.1支持向量与样本间隔42
4.2.2支持向量机形式化描述43
4.3对偶问题43
4.3.1S...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