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9元
印次:2-6
ISBN:9787302431800
出版日期:2016.06.01
印刷日期:2021.07.13
图书责编:张瑞庆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完整的项目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使用C#进行程序设计与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全书论述了C#核心技术概述、C#基础语法、流程控制、C#面向对象核心语法、C#面向对象高级语法、异常处理、使用WinForm建立用户图形界面、多线程高级编程、文件与流、TCP /UDP网络编程以及ADO.NET数据库开发等内容。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详尽,提供了大量实例,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一个实际项目的知识点分解在各章作为案例讲解,是一本实用性突出的教材。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相关信息类专业C#课程的教材,也可供设计开发人员学习参考。
蔡朝晖: 大庆师范学院教师,从事高等教育近17年,现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理论教研室主任,校级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建设负责人。学历:吉林大学数学所计算数学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数据库与知识库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近三年主持及参与的教改和科研项目共3项(其中省级2项,校级1项),参与设计开发应用系统一个,发表论文2篇,目前参与导师主持在研的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向明,高校讲师。2007年硕士毕业后在大庆师范学院工作至今。累计发表论文6篇,曾先后4次在大连和北京软件公司学习.NET+SQL软件开发和测试技术。近3年内一直致力于实训课程设计并亲自讲授.NET开发技术,《C#程序设计》合格课负责人。张宇,系统设计师,擅长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开发,精通Java和.NET技术和软件工程,具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及项目实施经验。参与完成北京首钢集团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及子公司办公协同系统,积点互通科技积分广告投放平台,北京市监察局网上监察审批系统,中科院空间中心eGov电子政务系统等多个大型项目的开发、实施部署工作,具有富的项目经验。
21世纪,什么技术将影响人类的生活?什么产业将决定国家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是首选的答案。高等学校的学生是企业和政府的后备军,国家教育部门计划在高等学校普及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教育。经过多所高等学校的实践,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教育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其中突出的是教材问题。 从近两年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教育研究来看,许多任课教师提出目前教材不合适。具体体现在: 第一,来自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专业的术语很多,没有这些知识背景的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第二,书中案例比较匮乏,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案例可参考性差;第三,缺乏具体的课程实践指导和真实项目。因此,针对高等学校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特点与需求,编写适用的规范化教材已经刻不容缓。 本书就是针对以上问题编写的,是一本融合项目实践与开发思想于一体的教材,其特点是以项目实践作为主线贯穿其中。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艾斯医药项目案例,通过该项目读者能够快速掌握C#的核心技术,包括: 熟练掌握C#基础语法,如变量、表达式、流程控制等;重点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着重理解封装、继承和多态的概念;熟练掌握面向对象的高级特性,如静态、接口、集合、委托与代理等概念;熟练使用Windows窗体编程技术开发可视化用户界面;熟练编写多线程程序,熟练运用多线程的数据共享机制;熟练使用不同的流处理不同数据类型;熟练编写基于TCP/UDP的服务器与客户端程序;掌握ADO.NET技术等。 本书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 重项目实践 我们多年的经验和体会是“信息技术(IT)是做出来的,...
1.1Microsoft .NET介绍1
1.1.1Microsoft .NET产生背景1
1.1.2Microsoft .NET 框架基本模块2
1.1.3Microsoft .NET平台的意义4
1.2C#概述5
1.2.1C#产生的历史5
1.2.2C#与面向对象7
1.2.3C#特点7
1.3C#程序开发实例8
1.3.1C#程序的基本结构8
1.3.2编译和运行C#应用程序10
1.3.3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11
本章总结13
习题13
第2章艾斯医药系统项目案例介绍14
2.1项目概述14
2.2需求分析15
2.3系统分析设计16
2.4项目运行指南17
第3章C#基础语法18
3.1C#基本语法要求18
3.2数据类型19
3.2.1值类型19
3.2.2引用类型23
3.2.3值类型和引用类型的区别23〖2〗3.3常量与变量25
3.3.1常量25
3.3.2变量26
3.4运算符和表达式27
3.4.1算术运算符27
3.4.2关系运算符27
3.4.3逻辑运算符28
3.4.4赋值运算符29
3.4.5位运算符29
3.4.6条件运算符30
3.4.7其他运算符30
3.4.8运算符的优先级31
3.5数据类型转换32
3.5.1隐式转换32
3.5.2显式转换33
3.5.3拆箱与装箱34
3.5.4.NET类库支持的方法转换34
3.6项目案例35
3.6.1学习目标35
3.6.2案例描述35
3.6.3案例要点35 ...
本系列教材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大型跨国企业精英共同指导,以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组织编写的以项目驱动教学为特色,实践性极强的规划教材。
l 本系列教材以先进的软件设计和开发技术为基础,侧重于以项目实践案例来贯穿整体内容,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l 本教材注重强化训练学生C#程序设计的工程经验,同时讲解了具体技术的原理,特别把重点放在C#程序设计实践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方面。
l 本书从C#开发一般过程与方法出发,以C#语言为媒介,重点讲述C#开发的核心技术和应用。特色是以项目实践作为主线贯穿其中,提供了一个完整的AscentSys项目案例,力求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即可作为初学C#开发技术的基础教程,对已掌握部分C#开发方面知识的读者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l 内容从简到难,覆盖面广,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适用面较广,适合于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教学用书,也可用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参考书。对于有志于深入学习C#开发的广大计算机爱好者,本书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l 本书在课程的具体讲授中多次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参加作者教授相关课程的总学生数超过5000人 。
l 本书是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想教材,提供配套的PPT电子教案,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tup.com.cn下载。
作为我们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之一,自从2003年参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的组织工作以来,陆续参加或见证了多个出版社的多套教材的出版,但是现在读者看到的这一套“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项目驱动案例实践规划教材”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个特殊性在于其内容。这是第一套我所涉及的以项目驱动教学为特色,实践性极强的规划教材。如何培养符合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一直是这些年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们达成的重要共识之一。为此,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编写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但是,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现实中依然遇到种种困难。困难之一,就是合适教材的缺乏。以往的系列教材,大都比较“传统”,没有跳出固有的框框。而这一套教材,在设计上采用软件行业中卓有成效的项目驱动教学思想,突出“做中学”的理念,突出案例(而不是“练习作业”)的作用,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的繁荣带来了一股新风。
这个特殊性在于其作者。本套教材目前规划了10余本,其主要编写人不是我们常见的知名大学教授,而是知名软件人才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的骨干人员,以及在该机构或者企业得到过培训的并且在高校教学一线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大学教师。我以为这样一种作者组合很有意义,他们既对发展中的软件行业有具体的认识,对实践中的软件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对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在大学教书的经历和体会,他们能在一起合作编写教材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没有这样的作者组合是难以想象这种教材的规划编写的。我一直感到中国的大学计算机教材尽管繁荣,但也比较“单一”,作者群的同质化是这种风格单一的主要原因。对比国外英文教材,除了Addison Wesley和Morgan Kaufmann等出版的经典教材长盛不衰外,我们也看到O’Reilly“动物教材”等的异军突起——这些教材的作者,大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业人士。
这个特殊性还在于其产生的背景。也许是由于我自己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其实也不太懂如何教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因此一直希望有一个机会实际地了解所谓“实训”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希望能有一种安排让〖2〗现在教学岗位的一些青年教师得到相关的培训和体会。于是作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工作,我们和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亚思晟)合作,举办了6期“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软件工程设计开发高级研修班”,每期时间虽然只是短短的1~2周,但是对于大多数参加研修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很有收获的一段时光,在对他们的结业问卷中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从这种研修班得到的认识之一,就是目前市场上缺乏相应的教材。于是,这套“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项目驱动案例实践规划教材”应运而生。
当然,这样一套教材,由于“新”,难免有风险。从内容程度的把握、知识点的提炼与铺陈,到与其他教学内容的结合,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磨合。同时,这样一套教材对我们的高校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只能按传统方式讲软件课程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些障碍。相信清华大学出版社今后将和作者以及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起,举办一些相应的培训活动。总之,我认为编写这样的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实践,祝愿成功。也希望看到更多业界资深技术人员加入到大学教材编写的行列中来,和高校一线教师密切合作,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开发适用性和实践性强的优秀教材,共同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