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
获奖信息:北京市社科出版基金获奖教材

作者:杨红

定价:96元

印次:1-3

ISBN:9787302465812

出版日期:2017.10.01

印刷日期:2021.06.01

图书责编:周菁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的建立和物品的展示成为文化热点。本书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为基础,从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双向入手,探索了不同部门类非遗适用的展示方式,并由实体空间衍生到数字媒体和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系统前沿的非遗展示图景,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为读者提供**的展示理念和实践案例参考

杨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博士,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后.

关于“传播” “传播”一词是英文中用得最滥的词汇之一(Theodore Clevenger, Jr.,1991)。1这句话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成为高频词汇;二是被人们用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指代着不同且丰富的含义。单从研究的视角出发,“传播”在许多学科领域中早已“生根发芽”,开辟出许多成熟的理论路向和研究范式,并就不同的研究对象开展了多样的传播研究。因而,在开头部分,要做的是给“传播”从数以百计的已有定义中选取一个可以恰当地框定本书所指的“传播”。 传播学最重要的两大分支——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在过去是界限分明的。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2而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了。3 因而,比如人类学所定义的“传播”(diffusion):一个社会的成员向另一个社会借用文化元素的过程,这里的“传播”指一个社会的习俗或惯常做法流传到另一个社会。1显然,这种文化的传流是较为纯粹的人际传播行为。在这一定义之下,如果将传播的对象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则更多的是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人际的代际传承、横向扩布行为,研究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轨迹、规律和其流变性特征等。 实际上,本书并非于此,所关注的“传播”是需要借助技术和媒介实现的,属于媒介传播范畴,隶属“大众传播”这一分支。可以说,这里的研究对象是借助近现代产生的大众媒介渠道及技术实现...

暂无课件

暂无样章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前言

第一章绪论001

第一节 “展示”的含义003

一、究竟是“展览”还是“展示”003

二、阐释性展览005

三、遗产阐释005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006

一、非遗展示的概念006

二、非遗展示空间的内涵007

三、非遗展示空间的外延008

第三节是否真的需要非遗展示空间017

一、展示传播的价值论述017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有关条款018

三、《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给予的解释019

四、《非遗法》和省级《非遗保护条例》021

五、设施建设经费投入022

六、主管部门政策导向023

七、社会舆论关注程度024

八、必要的可行性评估027

第四节非遗展示内容的拆解分析02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分类029

二、实际分区和展线设置的依据参考032

第五节非遗展示涉及的专业与工种032

一、框架塑造的手段032

二、涉及专业与工种的结构图033

第二章非遗展示机构与博物馆035

第一节博物馆的定义更新及其灵活性指向037

第二节博物馆是否是以实物收藏为主的展示空间038

第三节非遗展示与博物馆历史039

一、圣地范式与实物收藏功能040

二、公共博物馆,内容与观众群的开放040

三、生态博物馆,形式与空间的开放041

第四节如果是非遗博物馆,应期待哪些功能042

一、非遗存在价值的直观呈现042

二、非遗保护的趋向性作用042

三、价值观与文化身份的重塑043

第五节矛盾在哪里 044

一、象征性传播作用与现实存在的物质性之间的矛盾044

二、民族历史证物与象征物在传... 查看详情

如何科学、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非遗保护和传播中的一个难题。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一书,结合实际和当前国际博物馆发展的新理念,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此书从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双向入手展开系统研究,引用和介绍了国内外大量非遗类别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案例,提供了系统、前沿的非遗展示与传播的解决方案。
此书提出,当前比较成熟的非遗展示与传播形态有两种:一是生态博物馆,从而革新传统博物馆以文物展陈为主的展示空间概念,可以利用历史建筑群作为展示场所,或者在现代建筑中营造传统街景等。二是文化中心,包括以普及性教育为目的的体验中心、以阐释与导览为目的的遗产地游客中心、兼具展示与传习功能的传统文化中心等,都是现阶段非遗展示空间的可实践模式。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