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168元
印次:1-8
ISBN:9787302468752
出版日期:2017.10.01
印刷日期:2025.01.21
图书责编:文怡
图书分类:零售
本课程是对原“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和“数字电路”等课程重构形成的新电路原理课程,体系架构为一条主干四个分支。电路抽象为主干,包括端口或支路抽象下的电路基本定律、定理,电路方程列写方法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开关抽象、数字逻辑、CMOS门电路,有源、无源等。四个分支为线性电阻电路,包括电阻分压、电桥、衰减电路,理想变压、回旋、环行器,理想受控源、负阻、负反馈放大器,噪声、阻抗、传输等;非线性电阻电路,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反相器、电流镜、差分对、乘法器,CE、CB、CC组态和cascode结构,运放电路及其正负反馈应用,ADC、DAC,非线性失真,线性化处理方法等;一阶动态电路,包括一阶RC、RL滤波器时频分析,半波整流器、张弛振荡器,开关电容,延时、带宽等;二阶动态电路,包括二阶RLC滤波器时频分析,阻抗匹配与变换电路,高频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DC-AC,DC-DC,谐振、匹配等。
李国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于1993年、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入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研究所至今,主要从事电路与系统、电子医疗、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3年至今,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通信电路”主讲教师之一,该课程于2009年、2010年分获清华大学、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称号。2011年至今,教改课程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2014年获清华大学第5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前言 电路作为信息系统的物理层支撑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路知识成为理工科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由于其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门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重的电路课程。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呈现高速扩张态势,尤其是顶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挖掘需求旺盛,但是学生仍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课时修全电路相关课程以掌握作为基本素养的底层电路知识,这显然不适宜于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全面均衡发展,因而有必要对现有的多门电路课程重新构架,形成一门全新的电路原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把握电路的核心精髓。 除了电路课程外,整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的各门课程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期望课程内容的改革变动,但本科课程之间的高度关联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科教师有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却不敢有太大的动作。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在王希勤、黄翊东两位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方反复调研的基础上,于2009年整理出了电子信息科学知识图七层结构,并基于七层结构构建了一个新的本科课程体系,包括10门必修的核心课程、24门限选的专业限选课程、36门自由选修的专业选修课程和40门各类实验课程,除了10门核心课外,其他专业课仍在缓慢持续扩张中。电路位于电子信息科学知识图七层结构的第二层,基于该层的电路核心课最终被定名为“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简称“电路基础”),用于取代原课程体系中的多门必修电路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以及“数字电路”中的...
第1章绪论1
1.1电路及其功用1
1.2电子系统构成与功能单元电路4
1.3课程内容及课程要求14
1.4习题20
第2章电阻与电源22
2.1基本电量22
2.2系统概念30
2.3端口抽象与网络33
2.4理想电源和理想电阻41
2.5各种形式的电阻54
2.6各种形式的电源70
2.7习题78
第3章电路基本定律和基本定理85
3.1电路方程列写的基本方法86
3.2降低方程规模的电路方程列写方法93
3.3降低分析复杂度的等效电路法102
3.4单端口线性网络的等效电路109
3.5对偶关系118
3.6线性受控源121
3.7线性阻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134
3.8二端口网络的连接158
3.9系统传函163
3.10网络分类171
3.11典型线性阻性网络及其应用189
3.12列写电路方程的例子218
3.13习题223
第4章非线性电阻电路237
4.1数值法: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238
4.2分段线性化之单端口非线性电阻: 二极管电路246
4.3分段线性化之二端口非线性电阻: 反相器和电流镜267
4.4局部线性化之单端口非线性电阻: 负阻放大器324
4.5局部线性化之二端口非线性电阻: 晶体管放大器339
4.6解析法: 差分对放大器368
4.7741运算放大器内部电路直流分析和交流分析393
4.8习题404
第5章运算放大器42...
为了解决膨胀的知识量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在梳理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构架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本书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之一,由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教授作序推荐。
本课程是首次将“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数字电路”及场路整合一体的新电路原理课程。课程以电路抽象为主干,把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数字门电路及存储器、能量转换电路等诸多基本单元电路挂靠在线性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一阶动态电路、二阶动态电路四个分支上。读者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分析和设计电路。
(1)将晶体管归类于非线性电阻,使得模拟电路、通信电路课程内容可融合于电路原理新框架中,并增加了对有源、无源、稳定性等内容的讨论。
(2)将器件、单元电路、系统统一为单端口或多端口网络,以网络参量整合线性电路,以非线性的线性化处理整合非线性电路,以电路抽象为主干,以电路分析方法的展开为明线,以基本元件、受控源、负阻、开关的应用为暗线,将多门电路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于一体。
(3)在新框架下重新排布和解读相关电路定律、定理和电路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