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争议性科技的社会认知及其改变
下载课件、获取课件密码、各种资源包以及人工客服,请关注清华社官方微信服务号qhdxcbs_js,一站式帮您解决各种图书问题。

作者:金兼斌

丛书名:传播研究工作坊

定价:6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70908

出版日期:2018.06.01

印刷日期:2018.05.04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主要探讨争议性科技的社会传播问题。全书以风险社会和科学传播这两大分析框架为出发点,来探讨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具有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前沿科技,如何为公众所感知和接受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家、媒体、政府、产业、消费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以及如今移动互联的社会化媒体环境条件对科学传播的制约和促进作用。上篇为理论阐述,下篇为四个具体的专题研究。

本书对科学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并且这种梳理放在科技发展和媒体高度发达带来的新时代风险社会的框架下来进行;本书理论与研究实践结合,我们对争议性科技的社会

2017年的春天对于笔者而言是一个繁忙而不乏焦虑的季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置身清华园里,虽鸟语花香,水清木华,但常常神游物外,不知身在何方。 一、 结缘科学传播 我与科学传播教研结缘算来超过20年。1992年8月,当我以清华大学的双学士身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和科技编辑专业文学学士——毕业留校时,我在当时的人文社科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所教的第一门课,就是“科技编辑学”。这是一门我在中文系就读科技编辑专业时,由曾任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时任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庞家驹先生主讲的。当时的清华大学刚刚开始复建文科,清华大学中文系(科技编辑专业)是当时唯一可以通过招收校内双学位生的方式来招收本科生的文科院系,而中文系选择了一条“小而精、有特色”的发展之路,结合国内新闻出版界兼具理工素养和编辑素养人才奇缺之现状,决定以科技编辑作为切入口,开展卓有清华特色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既是作为最早几批这个专业模式的受教育者,也很快加入到这个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承担起“科技编辑学”这门主干课的教学任务。时任中文系系主任徐葆耕教授和该课程原主讲教师庞家驹先生对于刚刚留系工作的我大胆放手,委以重任,不仅直接把我不加过渡地推到“科技编辑学”的教学一线,而且让我参与了庞加驹先生主编的一本统编教材《科技书籍编辑学教程》庞家驹主编. 科技书籍编辑学教程. 国家教委“八五”规划教程,新闻出版署专业系列教材重点项目.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的写作。那应该是我平生参与写作的第一本书。对我有知遇之恩的两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学人大家在前几年相继仙逝。而我,也因着各种机缘巧合,特别是借清华大学重建综合性...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一章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传播1

第一节科学传播的内涵和演变1

一、 科学传播的内涵1

二、 国外科学传播范式的演变2

三、 科学传播的科学6

四、 国内科学传播范式的演变9

第二节科学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传播13

一、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14

二、 科学研究与政治16

三、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18

四、 科学传播的社会文化土壤21

第三节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传播24

第二章公众理解科学30

第一节科学的社会形象: “二战”后科学的社会变迁30

一、 社会与科学的契约31

二、 美国战后国家和科学关系的变迁34

三、 “二战”后科技发展重点的时代转向36

四、 “二战”后科学的媒体形象的转变38

第二节公众理解科学40

一、 英国皇家学会与《公众理解科学》报告40

二、 关于《公众理解科学》报告的进一步讨论44

第三节对“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批评46科学传播——争议性科技的社会认知及其改变目录一、 科学与公众的关系47

二、 “公众理解科学”命题隐含的政治范式49

第三章媒体与科学传播53

第一节科学传播的媒介环境演变53

一、 新的媒介环境的特点54

二、 社会化媒体的优势56

三、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秩序57

四、 社会化媒体的困境58

第二节媒体上的科学与科学报道61

一、 影视作品中的科学内容61

二、 科学新闻与科学报道65

第三节科学媒体化69

一、 被“代理”的科学传播70

二、 科学媒体化71

第四章争议性科技及其风险控制75

第一节争议性科技与争议性科技议题76

一、 ... 查看详情

本书对科学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并且这种梳理放在科技发展和媒体高度发达带来的新时代风险社会的框架下来进行;本书理论与研究实践结合,我们对争议性科技的社会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