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12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68008
出版日期:2024.10.01
印刷日期:2024.09.24
图书责编:刘艳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 本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比较文学在东西方发展史,包括学科基本理论的建构、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危机意识、问题意识和学科价值的追求与学科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探讨21世纪比较文学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论述21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理论发展的背景,对世界文学、翻译研究、文学关系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并做出评价。 第三部分探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着重探讨比较文学领域的新问题如何促进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深化,促动了新研究方法的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范式的更新。 第四部分探讨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实践,其中包括对比较文学研究目标、基本属性、学科意义、研究方法与比较文学目标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以及比较文学实践上所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本书采取史论结合、中外观照、宏微互参的写作方式,以使读者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比较文学理论和研究范式演进及其内在理路,又能从具体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评述中,获得对比较文学学术价值的认知和研究方法的启示。 本书可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研究生的学术参考文献,又可作为比较文学专业学生的教材。 "
查明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翻译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著作有《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上、下卷)、《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著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等。
前言 比较文学与外语学科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的比较文学最早是 从外语学科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吴宓、范存忠、方重、钱锺书、季羡 林、杨周翰、王佐良等,都是外语专业出身的著名比较文学学者。比较 文学在我国外语学科建设方面,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我国外语学科的 学科理念、基本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初步确立,是在20世纪二三十 年代。1926年,时任清华西洋文学系(后改称外文系)代理系主任的 吴宓先生“参考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李赋 宁,1998:2)而制订出外文系的培养方案,“使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的 教学和研究走上了全面、系统、严格、科学的道路”(李赋宁,1992:7)。 吴宓制订的外文系培养方案,体现了人文性、专业性、博雅通识、中西 会通的特点,具有很明显的比较文学特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很多来 自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的文学研究学者都加入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行列, 共同创造了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繁荣局面。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划归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 科。比较文学离开外语学科,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以及外语学科的 发展都很不利。201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 本条件(试行)》,明确了外语学科的五大研究领域,其中之一是“比较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由此,比较文学重又回到外语学科建制中,成为 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作为“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之一种,是对 21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和研究,聚焦的 是比较文学学...
第 1 章 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 1
1.1 从影响研究到平行研究 1
1.1.1 法国时刻 1
1.1.2 法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3
1.1.3 美国时刻 4
1.2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理论热”与文化研究 5
1.2.1 “理论热”出现的原因 5
1.2.2 文化研究及其内涵 11
1.2.3 “理论热”和文化研究的功过 12
1.3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比较文学的“两个转向” 15
1.4 世界文学研究的兴起 19
第 2 章 当代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 21
2.1 比较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1
2.2 比较文学的“焦虑基因” 27
2.3 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原因 29
2.4 比较文学:由危机和问题驱动发展的学科 37
2.5 比较文学: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意义意识 38
第 3 章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发展 41
3.1 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化特质 41
3.2 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特征 44
3.3 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贡献 47
3.3.1 比较文学的对话观 48
3.3.2 “和而不同”原则 50
3.3.3 译介学:“以中国作为方法”的翻译理论 52
3.4 阐发研究:功成而退 58
第 4 章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 61
4.1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