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随书赠送800分钟微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仿真实践和配套习题,获取地址见书前言二维码。教材服务QQ:1815317009

作者:溪利亚、刘智珺、苏莹、蔡芳

丛书名: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系列教材

定价:79元

印次:3-3

ISBN:9787302619895

出版日期:2023.01.01

印刷日期:2024.12.17

图书责编:刘金喜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以“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为宗旨,注重学生“懂、建、管、用”专业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网络互联技术、Internet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以满足学习者对掌握网络系统分析、设计、组建、运维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需求。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编排方式新颖,内容基础性强,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实验教学源于生活中的网络应用,实用性强,并遴选了重要知识点录制了微课视频和实践指导微视频。读者扫描书中二维码就可以观看相应知识点的讲解,这为读者学习和理解相关内容提供了方便。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和理工类网络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溪利亚:硕士,副教授,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副主任,校青年骨干培养对象,校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网络技术、网络安全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与仿真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10多篇文章,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1本。获校教学质量一、二等奖,主讲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与技术、数字逻辑等课程,主持参与教研、科研项目多项。

前 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带领学生走进互联网世界,探寻互联网奥秘,体验互联网创新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涌现。因此,《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依据“面向基础,注重实践,面向实际应用,面向未来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呈现方式,全面讲解计算机网络知识。 (1) 面向基础,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培养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意识。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第二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的理论部分按照“模块化”的原则,将计算机网络技术7章内容,分为了网络理论、网络技术、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4个模块。计算机网络技术各章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网络技术各章之间的结构关系 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性能和发展趋势,这是全书的基本内容。 第2章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传输介质、信道复用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数据编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等,为初学者学习数据通信技术奠定基础。 第3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对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使学习者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有初步了解。 第4章介绍了局域网、以太网、局域网互联技术、虚拟局域网、高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以及局域网结构化综合布线技术等,为学习者构建主流网络提供了保障。 第5章介绍了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类型、互联网络协议TCP/IP、虚拟互联网络的概念及与之配合使用的ARP、RARP、I...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录 

 

  第一部分  理论篇  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1.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2

1.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

1.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5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6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7

1.2.1 不同覆盖范围的网络   7

1.2.2 不同使用者的网络   8

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8

1.4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3

1.4.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3

1.4.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15

1.5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5

1.5.1 云计算   16

1.5.2 物联网   17

习题   19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2.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21

2.1.1 信息、数据、信号和信道   21

2.1.2 数据通信系统   23

2.2 数据传输介质   27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   28

2.2.2 导向传输媒体   28

2.2.3 非导向传输媒体   33

2.3 信道复用技术   35

2.3.1 频分多路复用   36

2.3.2 时分多路复用   37

2.3.3 波分多路复用   38

2.4 数据交换技术   38

2.4.1 电路交换   38

2.4.2 报文交换   40

2.4.3 分组交换   40

2.4.4 交换技术比较   45

2.5 数据编码技术   45

2.5.1 数字信号模拟化时的编码方法   45

2.5....

 面向基础,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意识。 
 注重实践,面向实际应用,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面向未来,结合信息化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