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2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68817
出版日期:2024.08.01
印刷日期:2024.08.05
图书责编:龙启铭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是北京大学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材,以动手实践为第一导向,培养学生“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专业认知,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本书内容包括经典计算机网络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理论与实践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可编程网络、高性能网络报文处理、用户态网络协议栈、网络测量、移动应用位置服务、移动感知与导航、移动短视频应用等前沿技术。第 1~10章配套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代码,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动手实践,以适应未来的专业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造就自己,成为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 “计算机网络 ”课程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参考用书。 "
许辰人,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长聘副教授、计算机学院软硬件协同体系结构实验室主任。2014年从美国罗格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后,AT&T香农实验室和微软研究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领域为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边缘云计算及其在后5G时代的移动感知互联全场景(包括交通、医疗和物流等)应用。主持研制面向车路协同的光标签研究成果获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2018)并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媒体报道;与华为终端公司合作移动全网融合传输加速技术(LinkTurbo)入选华为十大发明(2021)在数亿鸿蒙终端用户得到商用。担任《ACM IMWUT/UbiComp》、《电子学报》(中英双刊)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编委,SIGCOMM和MobiCom等会议组委会委员和/或论文评审委员(TPC)。荣获CCF-Intel青年学者奖(2017)、ACM SIGCOMM中国新星奖(2020)、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021)和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1)、UbiComp最佳论文提名(2014)、三星最佳论文奖金奖(2015)、SenSys最佳系统演示奖(2018)等。
前言 计算机网络是赋能和保障我们与信息世界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未来人工智能系统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今天,我们正在目睹计算机网络借由其过去 30年在消费互联网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拥抱工业(产业)互联网并渗透到各个产业与之共融协同智能创新。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宏观来看,一方面,我们的先驱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之初出于对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优先的考虑提出的分层和协议等核心设计原则,理念经典,历久弥新,其伴生并已经深入到互联网中数以亿万计的泛在网络设备中的系统软件也同样历久弥坚。另一方面,许多新型应用也不断促进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近年来,软件定义网络、可编程交换机、用户态网络 I/O等技术,使得计算机网络变得越来越开放、智能,为未来高性能网络的敏捷开发部署提供了基础。 本书是《计算机网络》(第 6版)(安德鲁·S.特南鲍姆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配套实验教材,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核心概念和体系架构,面向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编程实验教材相对匮乏的现状,旨在以经典计算机网络 TCP/IP协议栈和前沿网络编程技术为载体,培养读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能力。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 1~4章)手把手教读者从链路层到应用层自底向上地搭建一个功能完备的 TCP/IP协议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节点间的安全文件传输;第二部分(第 5~12章)介绍各种新型网络技术的开发实践,涵盖了从主机到网络核心的多种网络设备,从基础转发到网络测量等各类功能,以及从无线定位技术到移动感知与导航,再到近几年流行的移动短视频内容生成与传播等内容。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所在课程团队于北京大学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节...
第 0章预备知识....................................................................................1
0.
1系统环境与代码库.......................................................................1
0.
2说明文档查询工具 man ...............................................................1
第一部分经典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协议栈
第 1章链路层:Ethernet.....................................................................5
1.1实验目的
....................................................................................5
1.2实验环境配置
.............................................................................6
1.3 实验内容
....................................................................................7 Wire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