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甄题汇编及参考答案解析
作者:朱建华
定价:13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74665
出版日期:2024.12.01
印刷日期:2024.11.21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甄题汇编及参考答案解析》精心收录了2020—2024年中央、****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9套考试试卷。本试卷严格按照公务员考试大纲进行编写,且均由考德上的名师团队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如此,还提供了极具针对性、强而有效的参考答案。借助这些试卷开展实战演练,能够全方位助力考生切实提升实战能力,为考生的公考之路添砖加瓦。
more >序. “门人”朱建华主编《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甄题汇编及参考答案解析》《公务员申论历年甄题汇编及参考解析》系列丛书,发微信询问我:“老师能不能给我写个序言?”我实话相告:“我于公考完全外行,写不到点子上,最好请这方面的专家出马。”他没有再坚持,我没有再过问。不久前小聚,邻座的清华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张尚国先生说:“两部书稿开始走流程了,前面的序言还空着。”建华似有所盼地望着我,我觉得应该赤膊上阵了。 我和建华是武警湖南总队的战友。那年我刚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总队新闻报道排名全国省市区总队倒数第六。我立志打翻身仗,除自己加班加点采写稿件外,决定每年举办一次新闻报道员培训班。新兵集训期间总队统一组织征文竞赛,各单位根据新兵数量上报三篇至六篇优秀作品,我逐篇审定后直接指定参训人员,建华是“黄埔一期”三十多名学员中我比较看好的一位。 那时“优秀新闻报道员”享受“优秀班长”同等待遇——参加军队院校考试加八十分。总队每年一个名额,我连续三年给了建华的“同窗”,他考试成绩居然超水平地“稳定”——年年名落孙山。最后借抗洪抢险机会,我给支队政治处主任打电话,让他们单独给他报请二等功,总队党委的工作由我来做,终于给他拿到二等功保送入校的“通行证”。客观原因,他是贫困山区孤儿,我想帮帮这个孩子;我经常带北京来的编辑记者去他们部队(地处旅游胜地),他鞍前马后照相,得到不少老师关照,中央级报刊发稿数量相对可观。但主要是我不懂得科学谋划新闻队伍建设。如果给学习能力、情商智商都不错的建华一次加分考试机会,他大概率会成为我们培训班走出来的若干师团职干部之一。可就是因为他所在的邵阳支队没有多少吸引人前往的景点,我有意无意间选择了忽视。那些年我至少糟蹋了四次新闻报道员的加分机会。 想干不会干,耽误了建华的大好前程。 建华退伍后被驻地703厂破格录用到党委宣传部,后考入邵阳广播电视台,选调《长沙晚报》子报《东方新报》,受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报刊服务中心委派赴京组建新媒体运营中心,担任《网球杂志》《文化时报》《环球游报》编委、发行总监、执行总编辑等职务,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展现出了过硬的能力素质。 这个时候,建华的几个侄儿、侄女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与父母“水火不容”,更遑论什么职业规划了。兄长哭着打来电话:“老三啊,我管不住孩子了。他们跟你关系比较好,也比较听你的话,快回来帮帮哥哥吧!”孩子是家庭、家族的希望。建华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乡创办安徽考德上教育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他想通过自身努力,帮助更多的家乡子弟扬起理想的风帆,奔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建华创业之初信心百倍,困难不少,多次微信、电话邀请我去合肥看看。我时任人民武警报社副社长,武警安徽总队政治主任是我大学同学,后来的副政委是我益阳老乡,我随便找个采访机会就能成行。但我没有走心,始终未能成行。 能去没有去,辜负了建华的热切期待。 建华凭一己之力播种耕耘,开疆拓土,成为安徽省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的亮丽名片,先后向国家机关、安徽省市县乡输送了4500多名人才,其中包括他的四名侄儿、侄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他的办学宗旨,而且他一直践行着为人师表、种德立业,甚至他经常给家庭困难的战友、同学的孩子免费培训。这样一来,他总是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建华返京时偶尔组织饭局,成员大多是从考德上考入国家部委、北京市委办局(区)的年轻人,我作为老师的老师特邀出席。从安徽选调京城,平台更大了,舞台更宽了,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质的飞跃。我从这些阳光帅气、健康向上的年轻面孔上,读出了信仰追求、社会责任、使命担当。他们亲切地叫他校长、师爷,推杯换盏,其乐融融。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当年改变命运的执着、对待工作的认真、尊敬师长的实诚,脑海中回响起毛主席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的演讲声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65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这些年轻人无疑是父母的骄傲、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我和他们在一起心态都变得年轻了。哪些习惯于九斤老太思维,老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叫喊着什么躺平、摆烂、佛系、废青的“老一代”,真应该睁大眼睛好好欣赏这些年轻有为的新一代青年。他们是当代中国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之一,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我自认为还算爱惜人才,也力所能及地帮助过人、培养过人、成就过人,但与建华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建华的弟子都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为不懈追求目标,都是听着建华的讲课、翻着建华的教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他们已经用金榜题名的事实印证了建华主编的系列教材是好教材,有志于公务员考试的年轻人不妨认真翻翻这套书。开卷有益,你们会有收获的。 喜看后浪推前浪,祝福新人胜旧人。建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成人达己,达己成人,利国利民,泽及子孙。假使他当年考上军校、当上军官,其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未必有今天这般成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我为建华的人生喝彩。故不揣冒昧说点书内书外的话。 是为序。 萧跃华 原武警政治学院副政委 现任北京日报社副社长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