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本人多年来深入司法实践,致力于法律语言、法律文书及刑事诉讼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文史哲》、《中国法学》、《山东大学学报》、《法学论坛》、《语言文字应用》、《齐鲁学刊》、《河北法学》、《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等法学类及语言类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针对我国司法及立法语言的语用规范、语言风格、刑事诉讼制

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比较性研究,观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影响,受到司法部门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论文《论中国判词近代转型期的语体特色》、《从<折狱新语>看判决书语言风格的变化》、《个性化与模式化——对裁判文书写作的思考》、《规范与习惯的冲突—论判决书语言运用问题》、《论司法文书的语用规范》、《论我国侦查讯问阶段律师在场制度的构建》等多次被引用、转载,部分论文曾获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山东省法学会、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等有关奖项。

专著《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从语言规范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判词从古至今之语体变化,在法律语言学界尚属首例,具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另有《法律文书学》、《司法文书教程》、《名律师论辩词》、《刑事诉讼法》等著作面世。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司法部法治建设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中国当代语境下的法律语言研究)和中国法学会部级科研课题(近代判决修辞研究)两项、主持山东大学校级科研课题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女性法官庭审语言研究)一项。

学术兼职: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CAFL)理事;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IAFL)会员;国际语言与法律研究会(IALL)会员;山东省诉讼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理事。

此外,多次参加国内及国际相关学术会议,曾于2004年9月、2008年7月、2011年7月、2012年10月应邀参加了分别在北京、葡萄牙里斯本、英国伯明翰、韩国仁川召开的国际法律语言学术会议,并针对审判语言问题提交论文并作大会发言,同时与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葡萄牙等有关大学的教授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2010年9月-20119月经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作为访问学者赴欧洲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法学院进行诉讼法及法律语言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