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精彩片段:
“心为何物?心与物是何关系?身在其间又起到何种作用?古往今来,中外哲人对这些问题不知绞尽了多少脑汁,倾注了多少心血,试图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孟子、荀子、王阳明、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不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已。……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较好地解释了心物之间的关系,即以“身”(互动性体验)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以及概念隐喻等认知机制,弥合了物(外界现实)与心(范畴、概念、意义、语言)之间长期难以逾越的鸿沟。”

“感觉是人类最基本的身体经验,我们可以推断,英汉两种语言自古及今都存在着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隐喻投射,只是随着时代的更替而逐渐发展变迁而已。比如,“温度喻事体的状态”这一投射在古汉语中就比较普遍,“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颜氏家训•省事》)“门前冷落车马稀”(白居易《琵琶行》)“仕宦五十年,终不慕热官。”(陆游《感遇》)等都是古代基于上述这一隐喻投射形成的典型隐喻表达,用来喻指情感、态度、权势等方面的状态或变化。”


同行评价:
“这是一部从认知的新视角对英汉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而主题为五官感觉范畴又使一般读者觉得亲切明白,愿意有兴趣地读下去。书中材料翔实、考察全面,分析清楚、论证严密。”——周流溪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本书体大思精,言辞在理,反映了作者心思缜密,鞭辟入里。藉此,我愿投砾引珠,力荐广大读者共同品鉴,必将会受益良多,不仅学会分析的方法,还能发现科研的规律,加深理解的深度。”——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