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为依据,讲述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全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会计学原理,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使读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第二部分是财务会计,主要是介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的原则和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列报与分析。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合理,便于灵活组合。
特色:
◆ 针对性
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不一定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没有必要将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搞得清清楚楚。他们在担负各种经济管理职责时,需要了解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能够利用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也需要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了解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会计政策与方法的性质、优缺点和适用性,以及这些政策与方法的选择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影响。本教材充分意识到必须针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在编写时,只注重讲解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处理中各种政策与方法的选择,不求细而全,只求少而精。同时,我们认为,作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理应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与会计相关的经济业务的性质、特点、基本处理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因此本教材融入了借款费用、租赁等业务的讲解。
◆ 时效性
会计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会计是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特别是我国最近十多年来的会计改革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1992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拉开了新时期会计改革的序幕。迄今已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达到16项之多,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关于“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这些制度相配套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尚在征求意见中,相信不日即将颁布)。财政部也计划在3~5年时间内建立起我国的一套会计准则体系,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这些事实都说明,会计常学常新,不断发展。本教材在编写中,不仅对会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做了讲解,而且对新经济、新环境下出现的若干新会计事项的处理原则与办法也进行了讲解,例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讲解并没有像会计学专业的教材那样深入而具体。我们相信,本教材更应在今后的修订中,除了讲解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外,随时增加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中的新准则、新制度。
◆ 通俗性
由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并没有逐步学习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课程,而是糅合在一起学习,势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为保证学习效果,增加学生自学条件,我们在语言表述方面,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简明目录:
1.总论/2.会计核算基础/3.会计循环/4.流动资产/5.长期资产/6.流动负债/7.长期负债/8.股东权益/9.成本、 费用/10.收入、利润/11.财务报告/12.会计调整/13.债务重组/14.非货币性交易/15.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6.财务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