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Ⅴ
上编理论
专题一“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一、 中国经济史学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情结” /5
(一) 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学的永恒主题和
中国史家的执着信念/5
(二) 为什么说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信念只是一种情结?/8
(三) “资本主义萌芽情结”:感情基础和认识基础的剖析/11
(四) 摆脱史家旧情结,开创史学新局面/14
二、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理论/22
(一) 英国模式:重要性、普遍性与特殊性/23
(二) 江南道路:与英国模式相符还是相悖?/30
(三) 资本主义萌芽理论与英国模式/38
专题二理论探讨:早期工业化与农业过密化
三、 早期工业化理论:特点与重要性 /45
(一) 工业化及其主要阶段/45
(二) “原始工业化”/49
(三) 早期工业化:世界经济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新课题/56
目录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四、 “过密型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1368—1988年》评介 /63
(一) “过密型增长”理论简介/65
(二) “过密型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史研究/72
附录“过密型增长”理论不适用于明清江南农村经济史研究/81
(一) “过密型增长”理论与西方中心论/82
(二) “人口压力”说质疑/85
中编方法
专题三中国经济史研究:需要什么方法?五、 “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
——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97
(一) “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宋代经济革命”的中心/97
(二) “宋代江南农业革命”:一个“虚像”/101
(三) “选精法”:导致“虚像”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110
(四) “集粹法”:导致“虚像”的另一主要研究方法/117
(五) “选精法”和“集粹法”为何会导致“虚像”?/121
六、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从《“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
农业革命”》引起的反响谈起/127
(一) 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辨析/129
(二)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142
专题四“他山之石”:海外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评介
七、 对新领域、新内容、新理论、新方法的辛勤探索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评介/159
(一) 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变革/160
(二) 该书的理论特色/162
(三) 该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166
(四) 如何看待近年来国际史坛新出现的理论与方法/172
(五) 该书的主要论点/178
(六) 该书的主要内容/182
八、 “相看两不厌”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
及欧洲经验的局限》 研究方法评介/190
(一) 一部代表中西比较史学最新成就的著作/190
(二) 该书“新”在何处?/193
(三) “相看两不厌”:空间与时间的双向交叉比较/197
(四) 新的比较,新的史观/204
下编发展趋势
专题五宽视野、新视角: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九、 “年鉴史学”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
——贾永吉与魏丕信研究成果简介/213
(一) 贾永吉的研究/214
(二) 魏丕信的研究/221
十、 从新视角看中国经济史
——重新认识历史上的江南农业经济及其变化/228
(一) “脱离常轨”——江南农业经济变化的一贯特点/229
(二) 西方中心论与江南经济史研究/232
(三) 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止一种/235
(四) 不同种类的农业经济/236
(五) 过去的延续:江南农业经济近代化的道路/240
专题六大趋势: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未来走向
十一、 “融入世界”:新世纪我国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趋势/247
(一) 我国的中国经济史学今天所面临的危机/247
(二) 国际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趋势/252
(三) “融入主流”:新世纪我国中国经济史学的
一个发展趋势/258
十二、 走出汉学界
——从《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
中国的现实》谈起/264
(一) 什么是汉学: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265
(二) “汉学”:一个学科领域还是一个自我封闭的
学术领地?/267
(三) “汉学心态”:一种学术弱势群体的自卑心态/270
(四) “汉学”与西方中心主义/273
(五) 走出汉学界的关键:如何对待国际主流学术/275
征引文献目录/279
后记/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