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1通信系统概论

1.1信息通信技术的由来

12信息通信的网络化

13信息通信的智能化

14通信系统的分类

15ISO分层标准

151应用层

152表示层

153会话层

154传输层

155网络层

156数据链路层

157物理层

16标准的物理层技术

17通信信息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的工作

18现代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

2通信技术的信息理论基础

21信息的度量——信息熵

211几个基本定义

212信息量参数的基本性质

22链式法则与信息处理

23Fano 不等式

24数据压缩与信源处理技术

241定长编码定理

242变长编码定理

25信道容量的定义与计算

251信道容量的定义

252信道容量的计算理论

253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26微分熵与信道容量公式

261微分熵的定义

262微分熵与离散熵的关系

263相对熵与互信息

264微分熵的极值问题

265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信道容量公式

266Shannon信道容量公式

27Fano不等式与信道编码定理

习题

〖〗现代通信理论基础〖〗〖〗目录〖〗〖〗

3语音信号的波形编码理论

31随机信号的抽样定理

32采样值量化的概念

33标量量化技术

331最佳标量量化

332均匀量化处理

333非均匀量化与国际标准

334对数压扩特性的折线近似

34矢量量化技术

341失真的度量问题

342最小均方失真的矢量量化器的设计

343快速编码算法——投影法

35线性预测编码

351预测编码的基本原理

352线性预测编码的基本问题

353线性预测编码的应用——DPCM

36二次压缩编码技术

361Shannon编码

362Fano编码

363Huffman编码

364游程编码

习题

4图像信号的编码理论

41多媒体通信与图像压缩技术

42静止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43基于DPCM的无失真编码

44限失真编码的失真度量标准

45基于正交变换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451变换压缩原理

452正交变换的特性

453最优正交变换

46离散余弦变换DCT

461一维离散余弦变换

462二维离散余弦变换

47国际标准JPEG的介绍

48活动图像压缩编码

481MPEG1标准

482MPEG2标准

483MPEG4标准

习题

5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

51点到点的数字通信

52模拟信号的波形传输与调制

53模拟线性调制

531双边带调制

532单边带调制

533Hilbert变换

534残留边带调制

535相干解调

54模拟非线性调制

541频率调制与相位调制的基本概念

542窄带调频与调相

543宽带调频与调相

习题

6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技术

61数字信道的物理模型

62信号的空间表示

621向量空间

622信号空间的概念

63数字调制信号的表示理论

64无记忆调制

641脉冲幅度调制

642相位调制信号

643正交幅度调制

644联合相位幅度调制

645多维调制信号

646多维正交频率调制

65有记忆的线性调制

651简单的有记忆线性调制

652码型处理技术

653Manchester码

654Miller码

66利用马尔可夫链定义的线性调制

67有记忆的非线性调制

671连续相位的频移键控调制

672一般性连续相位调制

673最小频移键控调制

674最小频移键控调制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68CPM信号的线性表示

69线性调制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691无记忆的线性调制信号的功率谱

692有记忆的线性调制信号的功率谱

693连续调制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610数字信号的解调方法

6101相关解调器

6102匹配滤波解调器

6103最佳匹配滤波器

611数字信号的最佳检测器

612最佳序列检测算法

613逐符号的MAP检测算法

614CPM 信号的最佳检测

615码元检测算法的误码性能分析

6151二进制调制的错误概率

6152二元正交调制信号的误码率

6153DPSK的误码性能

6154M元PAM调制的错误概率

6155M元PSK调制的错误概率

6156QAM的错误概率

616数字再生中继和模拟中继系统性能评估

习题

7带限信道的信号波形设计

71带限信道的工程应用

72数字信号采样

721点态抽样

722积分抽样

73无失真抽样的波形设计准则——Nyquist准则

731点态抽样信号值无失真准则

732积分抽样无失真准则——Nyquist第三准则

74抑制码间串扰和时钟抖动的最优波形设计准则

75最佳接收滤波器的匹配准则

76可控码间串扰技术——部分响应信号

77部分响应信号的检测

771基于数据预编码的逐符号检测

772TH预编码均衡

773最大似然检测

78传输系统的性能评估

781直观评价方法——信号眼图

782客观评价方法——误码率

79时域均衡与抗码间干扰

791最大似然序列检测

792线性滤波均衡

793判决反馈均衡

习题

8时钟同步与载波恢复

81信号参数估计与似然函数

82信号解调中的载波恢复与时钟同步

83载波相位估计

831锁相环及其工作原理

832判决反馈相位估计

833非面向判定载波相位估计

84时钟同步估计

841定时估计的似然函数

842非面向判决的时钟同步估计

843时钟估计的数字滤波法

85联合时钟与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习题

9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理论

91引言

92差错控制的实现模式

921检错重发

922前向纠错

93线性分组码

931生成矩阵与校验矩阵

932几个特殊的分组码

933汉明码

934Hadamard 码

935循环码

936BCH码

937BCH码的进一步讨论

938RS 码

939LDPC码

9310分组码的性能界

94卷积码

941卷积码的工程描述

942卷积码的设计理论

943具有反馈形式的卷积编码器的设计与表示

944卷积编码器的转移函数

945最优的卷积码

946卷积码的最大似然译码算法——Viterbi算法

947删除卷积码

95卷积编码的应用

951TCM编码理论

952Turbo码

习题

10多路复用与多址技术

101概述

102频分复用

103时分复用

1031准同步数字系列

1032PCM基群的帧结构

1033复接原理

1034码速调整技术

1035同步数字系列

1036异步传输模式

104码分复用

1041正交码设计

1042伪随机码与m序列

105多址技术

1051多址系统的容量分析

1052码分多址技术

1053各种检测算法及性能分析

106IS95CDMA系统介绍

107多址技术的发展

习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