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第1章微波技术简史

1.1引言

1.2真空管的诞生

1.3阿姆斯特朗(Armstrong)与自激放大器/检波器/振荡器

1.4奇才间的战争

1.5结语

1.6附录A其他一些无线系统的特征

1.7附录B谁是无线电的真正发明人

第2章射频与微波电路导论

2.1一些定义

2.2常规的频段划分

2.3集总电路与分布电路

2.4集总与分布域的联系

2.5级联重复结构的策动点阻抗

2.6传输线更详细的讨论

2.6.1有损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

2.6.2有损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2.6.3传播常数

2.6.4γ与传输线参数的关系

2.7有限长度传输线的行为特征

2.7.1终端匹配的传输线

2.7.2终端接上任意负载阻抗的传输线

2.8传输线方程小结

2.9人造传输线

2.9.1集总参数传输线的截止频率

2.9.2集总参数传输线的终断

2.9.3m参数推导出的半段网络

2.10总结

第3章史密斯圆图与散射(S)参数

3.1引言

3.2史密斯圆图

3.3散射参数(S参数)

3.4附录A对于单位的注解

3.5附录B为什么采用50Ω或75Ω

3.5.1功率处理能力

3.5.2衰减

3.5.3总结

第4章阻抗匹配

4.1引言

4.2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3匹配方法

4.3.1经典的集总元件匹配方法

4.3.2经典的传输线阻抗变换器

4.3.3宽带阻抗匹配技术

第5章连接件电缆线与波导

5.1引言

5.2连接件

5.2.1模与衰减

5.2.2非线性效应

5.3同轴电缆

5.3.1为何要同轴

5.3.2同轴电缆的种类

5.4波导

5.4.1有关模的术语

5.4.2波导的衰减性质

5.5总结

5.6附录同轴电缆的性质

第6章无源元件

6.1引言

6.2射频频率下的互连线: 趋肤效应

6.3电阻器

6.4电容器

6.5电感器

6.5.1表面贴片电感和铁氧磁珠

6.5.2电感公式

6.6磁耦合的导体

6.6.1变压器

6.6.2耦合的键合线

6.6.3宽带传输线变压器

6.6.4窄带传输线变压器

6.7总结

第7章微带线、带状线与平面无源元件

7.1引言

7.2印刷电路板(PC板)的一般特征

7.3印刷电路板上的传输线

7.3.1共面波导(CPW)和共面带线(CPS)

7.3.2线线之间的不连续性

7.3.3连接器和传输线之间的过渡

7.4用传输线段构成的无源器件

7.5谐振器

7.6合成器分配器和耦合器

7.6.1电阻性合成器

7.6.2分布式合成器

7.6.3混合型变换器和巴伦变换器

7.6.4定向耦合器

7.6.5宽带和尺寸缩小技术

7.7总结

7.8附录A一些有用的电感公式

7.8.1平板金属和圆导线

7.8.2单圆环

7.8.3平面螺旋线

7.9附录B边缘修正公式的推导

7.10附录C其他材料的介电常数

第8章阻抗测量

8.1引言

8.2时域反射计

8.2.1定位不连续

8.2.2表征不连续性

8.2.3参数提取

8.2.4补偿

8.2.5TDR总结

8.3开槽线

8.3.1引言

8.3.2往昔: 开槽线阻抗测量

8.4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8.4.1背景

8.4.2基本测试模式和误差来源

8.4.3对微带线的一些专门考虑

8.5校准方法小结

8.6VNA的其他一些测量能力

8.7参考文献

8.8附录A其他一些阻抗测量的装置

8.8.1SWR计

8.8.2栅陷式(GridDip)振荡器(GDO)

8.9附录B设计课题

8.9.1微带槽线设计方案

8.9.2自制亚纳秒级脉冲发生器

第9章微波二极管

9.1引言

9.2结型二极管

9.3肖特基二极管

9.4变容管

9.5隧道二极管

9.6PIN二极管

9.7噪声二极管

9.8急变(snap)二极管

9.9耿氏(Gunn)二极管

9.10金属绝缘层金属(MIM)二极管

9.11IMPATT(碰撞电离雪崩渡越时间: IMPact ionization Avalanche 

TransitTime)二极管

9.12总结

9.13附录自制便士二极管和晶体收音机

第10章混频器

10.1引言

10.2混频器的基本原理

10.2.1转换增益

10.2.2噪声系数: 单边带(SSB)与双边带(DSB)

10.2.3线性度和隔离度

10.2.4杂散信号

10.3非线性、时变与混频

10.4基于乘法器的混频器

10.4.1单平衡乘法器

10.4.2有源双平衡混频器

10.4.3无源双平衡混频器

10.4.4单二极管混频器

10.4.5双二极管混频器

10.4.6双平衡二极管混频器

10.4.7在镜像频率处的终断

10.4.8其他混频器结构

第11章晶体管

11.1历史与回顾

11.2建模

11.3双极型晶体管的小信号模型

11.3.1简单的直流模型

11.3.2一个简单的高频模型

11.3.3高频品质因数

11.3.4从数据手册中提取模型参数

11.4场效应晶体管(FET)模型

11.4.1动态元件

11.4.2MESFET和HEMT的区别

11.5总结

第12章放大器

12.1引言

12.2微波偏置电路基础

12.2.1双极型晶体管的偏置

12.2.2耗尽型 FET的偏置

12.2.3有源偏置

12.3带宽扩展技术

12.3.1串联和并联补偿

12.3.2更多关于用零点来拓展带宽

12.3.3二端口网络的带宽拓展

12.4并串放大器

12.4.1并联串联放大器的详细设计

12.4.2分布式放大器(行波放大器)

12.4.3宽带放大器的交调失真

12.5调谐放大器

12.5.1引言

12.5.2带单个调谐负载的共射放大器

12.5.3调谐放大器的详细分析

12.6中和与单向化

12.7异常的阻抗行为及稳定性

12.8附录桥接T形线圈转移函数的推导

12.8.1差模响应

12.8.2共模响应

12.8.3完整的传输函数

12.8.4最大平坦幅度响应的设计公式

12.8.5最大平坦时延的设计公式

12.8.6最大带宽的设计公式

12.8.7总结

第13章低噪声放大器(LNA)设计

13.1引言

13.2经典的两端口网络噪声理论

13.2.1噪声因子

13.2.2最优的源导纳

13.2.3经典噪声优化方法的局限

13.2.4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

13.3双极型噪声模型的推导

13.4窄带LNA

13.5几个实用的设计细节

13.5.1实现发射极简简并电感

13.5.2集电极负载

13.5.3偏置电路

13.6线性度与大信号性能

13.7赝空动态范围(SFDR)

13.8级联系统

13.9总结

13.10附录A双极型晶体管的噪声系数方程

13.11附录B场效应晶体管(FET)噪声参数

13.11.1理论

13.11.2实际考虑

第14章噪声系数测量

14.1引言

14.2基本定义和噪声测量理论

14.3噪声温度

14.4级联系统噪声系数的Friis公式

14.5噪声测量

14.6典型的噪声系数测量

14.6.1过去的(好?)日子

14.6.2在当今这个时代

14.7误差源

14.7.1外部噪声

14.7.2夹具损耗

14.7.3来自次级的贡献

14.7.4噪声源校准的不确定性

14.7.5冷温度不等于T0

14.7.6线性性的失效: 二极管检波器

14.8混频器的特殊考虑

14.9参考文献

14.10附录两个粗略的目测方法

第15章振荡器

15.1引言

15.2与纯线性振荡器关联的问题

15.3描述函数

15.3.1描述函数的一些例子

15.3.2对于晶体管与真空管的一个通用描述函数

15.3.3实例: COLPITTS(考尔匹茨)振荡器

15.3.4COLPITTS设计细节

15.4谐振器

15.5调谐振荡器分类

15.5.1基本LC反馈振荡器

15.5.2晶体振荡器的集锦

15.5.3其他的振荡器结构

15.6负阻振荡器

15.7总结

第16章频率综合器

16.1引言

16.2锁相环(PLL)简史

16.3线性化的锁相环模型

16.3.1一阶PLL

16.3.2二阶PLL

16.4输入端噪声的PLL抑制

16.5鉴相器

16.5.1模拟信号乘法器作为鉴相器

16.5.2可互换的乘法器作为鉴相器

16.5.3异或门作为鉴相器

16.6序列鉴相器

16.6.1具有增宽输入范围的序列鉴相器

16.6.2鉴相器与鉴频器的比较

16.7环路滤波器与电荷泵

16.8频率综合

16.8.1分频器“延迟”

16.8.2静态模量频率综合器

16.8.3具有抖动分频比(dithered modulus)的频率综合器

16.8.4合成频率综合器

16.8.5直接数字频率综合

16.9一个设计实例

16.10总结

16.11附录一个价廉的锁相环PLL设计实验指南书

16.11.14046 CMOS PLL的特性

16.11.2设计实例

16.11.3小结

第17章振荡器的相位噪声

17.1引言

17.2一般性考虑

17.3更详细的讨论: 相位噪声

17.4线性度与时变在相位噪声中的作用

17.5几个电路实例——LC振荡器

17.6振幅响应

17.7总结

17.8附录有关仿真的说明

第18章相位噪声测量

18.1引言

18.2定义与基本测量方法

18.3测量技术

18.3.1基于锁相环的监相器技术

18.3.2延迟线分辨器技术

18.3.3谐振鉴别技术

18.4误差来源

18.4.1频谱分析仪方法

18.4.2延迟线鉴别器

18.5参考文献

第19章采样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与探针

19.1引言

19.2示波器

19.2.1“纯”模拟示波器

19.2.2采样示波器

19.2.3探针、补偿、噪声与接地

19.3频谱分析仪

19.3.1分辨度带宽与视频带宽的比较

19.3.2跟踪振荡发生器

19.3.3带有提醒性的附加说明

19.4参考文献

第20章射频功率放大器

20.1引言

20.2传统功率放大器拓扑结构

20.2.1 A类放大器

20.2.2B类功率放大器

20.2.3C类放大器

20.2.4AB类放大器

20.2.5D类放大器

20.2.6E类放大器

20.2.7F类放大器

20.3功率放大器的调制

20.3.1A类、AB类、B类、C类、E类及F类

20.3.2线性化技术

20.3.3效率提升技术

20.3.4脉宽调制

20.3.5其他技术

20.3.6性能标准

20.4其他设计考虑

20.4.1附加功率效率

20.4.2功率放大器的不稳定性

20.4.3击穿现象

20.4.4热失控

20.4.5大信号的阻抗匹配

20.4.6功率放大器的负载拉特性

20.4.7负载拉等值线举例

20.5总结

第21章天线

21.1引言

21.2坡印廷(Poynting)定理、能量与导线

21.3辐射的本质

21.4天线特性

21.5偶极子天线

21.5.1辐射电阻

21.5.2天线阻抗中的电抗分量

21.5.3容性负载偶极子

21.5.4感性负载偶极子

21.5.5磁场环形天线

21.6微带贴片天线

21.7其他各种平面天线

21.8总结

第22章集总滤波器

22.1引言

22.2背景——一个简短的历史回顾

22.3用传输线构成的滤波器

22.4滤波器的分类与指标

22.5通用滤波器近似

22.5.1Butterworth滤波器

22.5.2Chebyshev(等抖动或最小最大)滤波器

22.5.3第二类(逆)Chebyshev滤波器

22.5.4椭圆(考尔)滤波器

22.5.5BesselThomson最平坦延迟滤波器

22.6附录A网络综合

22.7附录B椭圆积分、函数与滤波器

22.7.1为什么它们是“椭圆”

22.7.2椭圆函数

22.7.3椭圆函数的数值计算

22.7.4有用的近似公式

22.8附录C通用低通滤波器的设计表

第23章微带线滤波器

23.1背景

23.2从集总原型得到的分布式滤波器

23.2.1步进阻抗滤波器

23.2.2分支(stub)低通滤波器

23.2.3椭圆、m导出式和逆Chebyshev低通滤波器

23.2.4等比传输线滤波器

23.2.5半波(凹角)“带通”滤波器

23.3耦合谐振器带通滤波器

23.3.1集总带通滤波器

23.3.2能量耦合和模式分裂

23.3.3微带线边缘耦合带通滤波器

23.4实际的考虑

23.5总结

23.6附录分布式谐振器的集总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