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1
一、 社会保障的内涵1
二、 社会保障的外延6
三、 社会保障的特点7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9
一、 人类社会早期存在的保障方式及其分析9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2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19
一、 创建与发展初期(1949年至1967年)19
二、 停滞与恢复时期(1968年至1985年)20
三、 改革与完善时期(1986年至今)21
本章小结25
自测题25
案例26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分析27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28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28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29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32
一、 社会保障模式的内涵32
二、 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因素33
三、 社会保障模式的分类34
四、 社会保障模式的国别特色38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40
一、 稳定功能41
二、 调节功能42
三、 促进发展功能44社会保障学(第2版)目录四、 互助功能44
五、 其他功能45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45
一、 公平原则45
二、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46
三、 责任分担原则46
四、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47
五、 其他原则48
本章小结48
自测题48
案例49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51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51
一、 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51
二、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渊源54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基础58
一、 国家干预理论58
二、 经济自由主义63
三、 福利国家理论65
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68
五、 其他相关理论70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政治学、法学基础71
一、 社会保障的政治学基础71
二、 社会保障的法学基础76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学、人口学基础78
一、 社会保障的社会学基础78
二、 社会保障的人口学基础82
第五节 社会保障学的管理学基础83
一、 管理学和社会保障学有共通之处84
二、 管理学给社会保障学提供了理论基础85
第六节 社会保障学的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88
一、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88
二、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89
三、 社会保障学的学科特点90
四、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91
本章小结94
自测题94
案例95
第四章 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险97
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97
一、 社会保险的定义97
二、 社会保险的地位97
三、 社会保险的发展历程98
四、 社会保险的特点99
五、 社会保险的功能100
六、 社会保险的分类101
第二节 养老保险103
一、 养老保险的原则103
二、 养老保险的分类104
三、 养老保险的内容105
第三节 医疗保险108
一、 医疗保险及其特征108
二、 医疗保险系统: 医、保、患三方关系111
三、 医疗保险模式113
四、 医疗保险费用偿付方式118
第四节 失业保险122
一、 失业保险概述122
二、 失业保险的分类123
三、 失业保险对象的资格规定123
四、 失业保险的给付124
五、 失业保险的作用125
第五节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126
一、 工伤保险126
二、 生育保险130
本章小结132
自测题133
案例134
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二)--社会救助135
第一节 贫困概述136
一、 贫困的概念136
二、 贫困的分类136
三、 贫困线137
四、 中国的贫困问题139
第二节 社会救助概述140
一、 社会救助的概念140
二、 社会救助的发展141
三、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144
四、 社会救助的原则145
五、 社会救助的对象146
六、 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146
第三节 基本生活救助146
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46
二、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50
三、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150
第四节 灾害救助151
一、 灾害救助的含义151
二、 灾害救助的体系152
第五节 专项救助153
一、 医疗救助153
二、 住房救助154
三、 教育救助155
四、 司法救助156
第六节 中国的社会救助157
一、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57
二、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问题158
三、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未来选择159
本章小结160
自测题161
第六章 社会保障体系(三)--社会福利162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163
一、 社会福利的概念163
二、 社会福利的模式理论164
三、 社会福利的特点165
第二节 公共福利166
一、 公共教育福利166
二、 住房福利167
三、 福利彩票169
第三节 特殊福利171
一、 老年人福利171
二、 残疾人福利173
三、 妇女福利176
四、 儿童福利178
第四节 职业福利180
一、 职业福利的特点181
二、 职业福利的内容181
第五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182
一、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阶段182
二、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184
三、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思路186
本章小结187
自测题187
第七章 社会优抚及补充保障189
第一节 社会优抚191
一、 社会优抚及其特征191
二、 社会优抚的对象192
三、 社会优抚体系内容193
四、 社会优抚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发展198
第二节 补充保障概述199
一、 补充保障概念及功能200
二、 补充保障的分类201
三、 补充保障资金运行202
第三节 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203
一、 员工福利及管理203
二、 企业年金206
第四节 慈善事业与互助保障211
一、 慈善事业211
二、 互助保障215
本章小结217
自测题217
案例218
第八章 社会保障基金219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概述220
一、 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220
二、 社会保障基金的分类221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225
一、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225
二、 社会保障基金的负担方式227
三、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229
四、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231
五、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比率234
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236
一、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概念及特征237
二、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237
三、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238
四、 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239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241
一、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241
二、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模式243
第五节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244
一、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244
二、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内容245
三、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49
本章小结251
自测题251
第九章 社会保障管理253
第一节 社会保障管理概述253
一、 社会保障管理的概念253
二、 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253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55
一、 社会保障管理主体--管理机构255
二、 社会保障管理客体--管理内容260
三、 社会保障管理的方式261
四、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与改革趋势263
第三节 社会保障监督体系267
一、 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概念和作用267
二、 社会保障监督机构267
三、 社会保障监控机制270
本章小结272
自测题272
案例273
第十章 社会保障服务275
第一节 社会保障服务概述276
一、 社会保障服务的概念和特征276
二、 社会保障服务的主体277
三、 社会保障服务的分类278
四、 社会保障服务管理279
第二节 养老服务280
一、 养老服务的概念和特征280
二、 养老服务分类282
三、 养老服务设施283
四、 养老服务管理284
第三节 医疗服务286
一、 医疗服务的概念和特征286
二、 医疗服务的分类288
三、 医疗服务设施289
四、 医疗服务管理290
第四节 护理服务294
一、 护理服务的概念294
二、 护理服务的分类295
三、 护理服务设施297
四、 护理服务管理298
第五节 就业服务与创业扶持299
一、 就业服务299
二、 创业扶持301
本章小结303
自测题303
案例304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306
第一节 社会保障法概述307
一、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307
二、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307
三、 社会保障法的功能309
四、 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原则311
五、 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内容313
第二节 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实践315
一、 国外社会保障立法实践315
二、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实践319
三、 中外社会保障立法比较322
四、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现状326
本章小结331
自测题331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32
第一节 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32
一、 全球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回顾332
二、 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背景334
三、 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模式336
四、 近年来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走向338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39
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背景339
二、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历程341
三、 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347
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的问题350
五、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352
本章小结352
自测题353
案例353
参考文献355
第三章 利率理论50
第一节 利息的实质与利率的种类51
一、 利息的实质51
二、 利率及其种类52
第二节 利息的计算54
一、 单利与复利54
二、 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55
三、 现值与终值56
四、 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57
第三节 利率理论58
一、 古典的利率理论58
二、 新古典的利率理论59
三、 流动偏好利率理论60
四、 IS-LM利率理论60
第四节 利率的作用62
一、 利率的基本作用62
二、 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63
本章小结66
习题70
参考书目71
第四章 金融体系72
第一节 金融体系概述73
一、 金融体系定义和类型73
二、 金融体系构成73
三、 金融体系功能75
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76
一、 金融机构的定义及其分类76
二、 金融机构体系类型及其发展趋势78
三、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79
四、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82
第三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86
一、 金融风险概述86
二、 金融监管的理论概述87
三、 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模式88
四、 金融监管的内容89
第四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90
一、 金融创新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动因90
二、 金融创新的内容91
三、 金融发展93
本章小结94
习题97
第五章 商业银行概论99
第一节 商业银行职能100
一、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00
二、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101
三、 商业银行的职能102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与信用创造105
一、 存款货币创造的条件及基本原理105
二、 制约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107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110
一、 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110
二、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110
三、 中国的银行业112
本章小结115
习题118
第六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120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121
一、 商业银行资本的作用121
二、 银行资本的内容123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126
一、 商业银行负债的概念126
二、 商业银行负债的作用127
三、 商业银行负债的种类127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130
一、 商业银行资产的概念130
二、 商业银行资产的种类131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134
一、 代收业务134
二、 汇兑业务135
三、 信用证业务135
四、 信托业务135
五、 银行卡业务136
六、 承兑业务136
七、 咨询业务136
八、 互换业务137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138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38
二、 资本金管理142
第六节 网上银行业务143
一、 网上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143
二、 网上银行业务的优势145
三、 网上银行业务的相关问题145
本章小结146
习题150
第七章 投资银行152
第一节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53
一、 投资银行的定义153
二、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54
第二节 投资银行的特征与类型159
一、 投资银行的特征159
二、 投资银行的类型161
第三节 投资银行的业务162
一、 证券承销业务162
二、 证券经纪业务164
三、 证券自营业务165
四、 企业并购165
五、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167
六、 风险投资168
七、 资产证券化169
八、 金融创新170
九、 投资咨询170
本章小结171
习题173
第八章 中央银行176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77
一、 中央银行产生的必然性177
二、 中央银行的历史演进179
三、 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81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182
一、 中央银行组织结构182
二、 中央银行所有制形式184
三、 中央银行机构体制186
四、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187
五、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形式和结构类型188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89
一、 中央银行的性质189
二、 中央银行的职能190
三、 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192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192
一、 中央银行的业务原则192
二、 中央银行负债业务193
三、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194
四、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196
本章小结197
习题199
第九章 金融市场201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202
一、 金融市场的基本范畴202
二、 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204
三、 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形式205
四、 金融市场的功能206
五、 金融市场的分类207
第二节 货币市场209
一、 货币市场的特征209
二、 同业拆借市场210
三、 票据市场211
四、 国库券市场214
五、 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215
六、 回购市场215
第三节 资本市场216
一、 资本市场的特征216
二、 股票市场216
三、 债券市场222
第四节 投资基金市场225
一、 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点225
二、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226
三、 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费用和分配228
四、 证券投资基金的净值229
本章小结229
习题233
第十章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235
第一节 传统货币数量说236
一、 早期的货币数量说236
二、 近代货币数量说237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240
一、 凯恩斯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240
二、 流动性偏好理论241
三、 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鲍莫尔的现金管理模型244
四、 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惠伦模型245
五、 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246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247
一、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247
二、 货币需求函数的结构248
三、 凯恩斯学派与弗里德曼的比较249
第四节 货币供给概述250
一、 货币供给层次250
二、 基础货币及其影响因素252
第五节 货币供给理论254
一、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254
二、 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256
本章小结258
习题261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264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述265
一、 通货膨胀的衡量265
二、 通货膨胀的分类266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68
一、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68
二、 货币主义的观点269
三、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270
四、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270
五、 结构性通货膨胀272
六、 通货膨胀的持续273
七、 通货膨胀的影响274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275
一、 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275
二、 其他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279
第四节 通货紧缩282
一、 通货紧缩的定义、判断标准及其种类283
二、 通货紧缩的经济社会影响283
三、 对通货紧缩的理论解释284
本章小结286
习题289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292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目标293
一、 货币政策的内容293
二、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93
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295
四、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297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传导机制298
一、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298
二、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02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工具304
一、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304
二、 选择性信用控制工具308
三、 直接或间接信用控制308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309
一、 货币政策的效应及影响因素309
二、 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311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312
本章小结313
习题316
第十三章 外汇与汇率制度319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320
一、 外汇的概念320
二、 汇率及其标价321
三、 汇率的种类323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327
一、 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基础327
二、 纸币流通下汇率的决定328
三、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328
四、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331
第三节 汇率制度333
一、 固定汇率制度333
二、 浮动汇率制333
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的分类334
四、 汇率制度的选择337
第四节 我国的汇率制度339
一、 人民币汇率的概述339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340
三、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内容342
本章小结342
习题345
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及利用外资348
第一节 国际收支349
一、 国际收支的概念349
二、 国际收支平衡表351
三、 国际收支差额354
四、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355
五、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357
六、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358
第二节 国际储备359
一、 国际储备的概念和构成359
二、 国际储备的作用362
三、 国际储备的管理363
第三节 利用外资366
一、 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及其形式366
二、 国际借贷367
三、 其他方式369
本章小结370
习题373
参考文献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