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一章危机之下的反思: 清末的社会思潮/8

第一节清末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思想变革的社会基础/9

一、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主导价值取向/9

二、 明清之际传统经学实证化的社会底蕴/11

三、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现状以及思想界的反应/12

第二节思想变革的先驱/13

一、 龚自珍: 以心力抗天命/13

 二、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15

三、 严复: 近代启蒙思想家/16

第三节中体西用思潮与洋务运动/20

一、 问题的提出: 应对当时政治格局/20

二、 中体西用思潮的致思路向和思想基础/21

三、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体西用模式的致命问题/22

四、 目的与手段的悖论: 中体西用思潮的初衷与结局/23

第四节维新思潮与戊戌变法/23

一、 甲午惊梦: 维新思潮兴起的契机/23

二、 历史进化论: 维新思潮的理论依据/24

三、 变法图存: 维新思潮的建国方略/24

四、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维新思潮的不足/26

第二章民国前后的思潮发展/28

第一节民国前后的社会现状/28

第二节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29

一、 传统民族主义观念/29

二、 从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31

三、 从排满革命到五族共和/32

第三节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与唯意志论的早期思想/34

一、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思想动因/34

二、 近代唯意志论的早期代表/35[2]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述评目录[3]第三章20世纪初期: 思潮迭起的时期/48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20世纪初的社会现状与思想变革/49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潮/51

一、 自由主义思潮/53

二、 人道主义思潮/57

三、 科学主义思潮/59

第三节文化保守主义思潮/62

一、 民族主义的新表现/62

二、 儒学宗教化的尝试: 保教运动/65

三、 现代新儒家的崛起/67

第四节无政府主义思潮/73

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73

二、 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76

第五节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进化论的退出与唯物史观的出现/78

一、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78

二、 20世纪初期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79

第四章20世纪20—40年代: 民族意识的高涨/87

第一节比较文化思潮/88

一、 东西文化论战/89

二、 好人政府论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98

三、 中国文化本位论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107

第二节社会性质大论战与社会史论战/115

一、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115

二、 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19

第四节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123

一、 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现状/123

二、 两个中国之命运——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

不同回答/125

三、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中间政治力量的政治命运/126

第五章20世纪50—70年代中期: 意识形态的构建/130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重建/130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130

二、 批判旧哲学/132

三、 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争论/135

四、 关于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争论/138

第二节海外思想界的反思/144

一、 自由主义的自我反思/144

二、 现代新儒家的绝地反击/149

第六章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民族进步的新时期/164

第一节1978年真理大讨论的理论意义/165

一、 1978年真理大讨论的形成过程/166

二、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争论的主要问题及其

历史意义/168

第二节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活跃期/170

一、 反思: 学术独立与民族进步/170

二、 人道主义思潮的重新兴起/171

三、 “西学东渐”的第三次高潮/180

第七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思潮的演变/187

第一节民族主义的重新高涨/187

一、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187

二、 现代新儒家的卷土重来/189

第二节“新左派”与中国当代社会群体的分化/191

一、 “新左派”的现实土壤/193

二、 “新左派”的社会历史观/194

三、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文字论争/195

结语/197

主要参考书目/198

编后语/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