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劳动经济学导论
11劳动经济学内涵
12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3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14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因果识别的
策略
15可用的微观数据
16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
17劳动经济学在中国
18本书创新之处、内容安排与目标受众
[专栏11]实验室实验研究举例
[专栏12]田野实验研究举例
[专栏13]中国的若干研究热点问题举例第2章劳动需求
21厂商利润最大化下劳动需求:短期和长期
211最简单的情况:短期分析
212长期劳动需求曲线
22不同产品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劳动力需求
221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
222完全垄断的产品市场
223垄断竞争的产品市场
23劳动力市场垄断下厂商劳动力需求
24劳动需求弹性:自工资弹性与交叉工资弹性
241劳动需求的自工资弹性
242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243产出就业弹性
25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26国际贸易与劳动力需求变化
261国际贸易与劳动要素价格
262另一种劳动需求弹性的表达形式
263国际贸易与劳动需求弹性
27政策与劳动力需求
271工资税对劳动需求影响
272资产税收调节对劳动需求影响
——一个例子说明
273劳动者保护政策对劳动需求影响
[专栏21]《国富论》描述的劳动需求
[专栏22]各国劳动需求结构
[专栏23]中国企业层面就业弹性估计
[专栏24]无就业型复苏(jobless recovery)
[专栏25]劳动自需求弹性的估计第3章劳动供给
31劳动供给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事实
311劳动参与率
312失业率与就业率
313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因素
314中国的劳动供给变动
32工作—闲暇模型:理论和实证结果
321劳动和闲暇
322偏好
323收入预算线
324均衡的收入与闲暇组合
325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33生命周期与劳动供给
331生命周期基本模型介绍
332生命周期模型的表达
333生命周期模型的估计
34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341家庭生产和时间配置
342最大化的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343家庭生产的一般模型表达
344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35个人劳动供给与总劳动供给
351个人劳动供给
352市场劳动供给
36税收、补贴与劳动供给
361税收与劳动供给曲线
362加入税收的工作—闲暇模型
363不同税收种类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专栏31]针对中国大城市人口劳动参与率和
失业率的一个计算
[专栏32]彩票赢家的劳动供给
——外生冲击的收入效应
[专栏33]婚姻、生育与劳动供给
[专栏34]社会保障与劳动供给
[专栏35]回归断点设计方法(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RD or RDD)介绍
[专栏36]发展中国家的童工
[专栏37]关于劳动分工第4章工资决定
41微观收入决定因素
42宏观上的劳动者报酬占比
43古典均衡模型的工资决定
431均衡的分类
432古典均衡模型的假设
433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434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44效率工资理论
441索洛的基本效率工资模型
442效率工资的另一种解释——怠工模型
443从博弈论角度解释效率工资机制
444效率工资的其他解释
45补偿工资理论
451工作的异质性
452补偿工资差别的产生
453图形分析补偿性工资差别
46不对称信息下的劳动合同与激励
461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对称信息
462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所应遵循的原则
463激励机制
47工资分布与收入不平等、收入流动性
471工资分布
472收入不平等
473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
474收入流动性
475收入流动性的测度
476收入流动影响因素
48收入的代际流动性
481收入的代际流动性的衡量
482收入代际流动的机制
483各国的收入代际流动情况
49横向、纵向公平感与工资激励
491公平理论
492基于公平理论的薪酬设计
493公平理论的后续发展
[专栏41]党员的收入效应
[专栏42]宏观的劳动份额决定因素的研究
[专栏43]刘易斯拐点
[专栏44]效率工资案例
[专栏45]中美收入不平等及收入流动性对比第5章人力资本理论
51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作用
511人力资本的内涵
512人力资本的分类
513人力资本的投资类型
514人力资本的作用
52人力资本投资决定模型:收益现值与
成本权衡理论
521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
522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
523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法
——净现值决定法
524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方法
——内部收益率法
525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应用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53教育回报率的估计:不同数据、方法与结果
531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含义
532教育投资回报率估计的不同方法
533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估计
54教育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541外部性理论介绍
542教育的外部性
543政府的作用
55人力资本存量的宏观总量估计
551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
552收入法
553成本法
56不对称信息下的信号显示机制理论
561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
562信号模型
563信号模型需要注意的要点
564教育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信号还是
人力资本
[专栏51]农民工与大学生近年收入变化趋势
——经验和学历的作用
[专栏52]公共职业培训的效应
[专栏53]预期寿命影响教育投入吗?
[专栏54]信息不对称与专有化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专栏55]谁该支付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第6章劳动力流动
61国内迁移与国际移民
61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别
612国际迁移现状
613国内迁移:国际情况
614中国国内迁移现状
615人口迁移的原因
62迁移理论:刘易斯、托达罗、推力—拉力理论与
新迁移理论
621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型
622托达罗模型
623推力—拉力理论
624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625新迁移理论:相对收入对劳动力
迁移的影响
63劳动力流动在我国城镇化中的整体经济影响
631劳动力流动的正效应
632劳动力流动的负效应
633我国的城乡人口流动
64劳动力流动中的收入差异
641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642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
65劳动力迁出、回流对迁出地的其他影响
651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对输出地的影响
652劳动力迁出对迁出地人力资本的影响
653劳动力回流的影响
[专栏61]相对收入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我国农村的
证据
[专栏62]员工有大公司工作经历有助于小公司
的业绩?
[专栏63]中国的农民工流动到城镇缩小了
城乡差距么?
[专栏64]农民工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第7章失业与工作搜寻
71失业的定义与国际标准
711失业的概念
712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72失业的类型、成因与解决对策
721失业的类型
722失业的成因——理论模型
723失业的解决对策
73各国失业情况比较
731世界各国的失业标准
732中国的失业标准
74工作搜寻理论
741外部工作搜寻
742内部劳动力市场
75失业保险制度与工作激励
751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752失业保险制度的核心要素
753失业保险制度对工作激励的影响:
理论与实证分析
754政策目标的权衡
76实证分析:风险函数与失业持续期模型
761风险函数
762 参数估计与解释变量
763失业持续期模型的应用
[专栏71]中国的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的关系
[专栏72]关注有工作的穷人
[专栏73]失业对工人的长期影响
——来自瑞典的经验第8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8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与形式
82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影响
8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模型
831个人偏见模型(tastebased model)
832统计性歧视模型(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model)
833拥挤模型(crowding model)
84政府的反歧视政策
841反歧视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842政府反歧视政策的效果
843肯定性行动计划
844可比价值政策
85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特点、原因与对策
851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特点
852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现存问题及
成因分析
853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对策
86实证分析:分解法测量歧视的程度
861OaxacaBlinder分解
862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的拓展
863JMP 1991分解
864分解方法的局限性与实验方法的兴起
[专栏8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歧视
[专栏82]性别工资差异的深入解析第9章劳动力市场分割
9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定义
9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92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思想萌芽
92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正式创立
923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缺陷与衰退
924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93理论进展: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特征分析
931正规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
932非正规就业部门的特征
94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分割与
城市内部分割
941我国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的历史背景
942我国双重市场分割的实证依据
95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模型
96实证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数据验证
961人力资本模型
962转换回归模型(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
963倾向值匹配模型
964劳动力流动模型
965实证分析的最新进展
966简要评价
[专栏91]分割、歧视与隔离几个概念的区别
[专栏92]构建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型的重要意义:
以HT模型为例第10章内部劳动力市场:人事管理经济学应用
101激励理论与薪酬设计
1011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1012薪酬体系
1013福利
102锦标赛理论
1021锦标赛理论与高管激励
1022锦标赛理论的实证分析
1023国企中的锦标赛激励效应
1024小结
103长期激励
1031人力资本的长期激励机制
1032长期激励的意义和作用
1033长期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
104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1041基准情形:Becker 的分析框架
1042普通培训中的成本分摊
1043特殊培训中的成本分摊
105实证分析:资历的回报率
1051估计的回归方程
1052异质性偏误
1053内生性偏误
1054浅谈资历回报率的实证研究
1055企业的延期付款机制
[专栏101]薪酬、收入、工资等几个概念的澄清
[专栏102]利润分享计划提高员工绩效的实证研究第11章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
111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涵与国际比较
1111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含义
1112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
1113劳动力市场政策干预的国际经验
112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1121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
1122对OECD 国家政策的研究与评价
113就业保障与解雇保护政策
1131理论讨论
1132就业保障政策的效果分析
1133总结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114集体谈判制度
1141集体谈判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1142集体谈判的理论模型
1143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分析
115实证分析: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
1151理论基础: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
1152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双重差分法
[专栏111]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分析中国反贫困的
政策措施
[专栏112]政策分析的福利经济学标准第12章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
121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1211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1212经验证据
122劳动力市场对收入分配的决定作用
123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231奥肯定律
1232技术进步
124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241产品需求的变化
1242其他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化
1243对劳动力需求的净影响
1244就业效应的估计
1245工资效应的估计
125失业与通货膨胀
1251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
不会并存
1252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
交替关系
1253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1254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垂直的
菲利普斯曲线
1255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对宏观调控的
启示
126实证分析:工资与失业率的关系
1261工资方程的简单推导
1262工资方程的估计
[专栏121]经济增长必然加剧收入不平等吗?
[专栏122]中国近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数量
关系解释
[专栏12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的挑战第13章行为理论与方法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应用
131简介
1311行为经济学概念
1312行为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的关系
1313行为经济学理论概述
1314行为经济学方法概述
132员工激励中的行为理论
1321互惠理论与投桃报李模型
1322奖惩机制
1323锦标赛理论
133工资决定中的行为影响
1331最低工资政策的溢出效应
1332劳动供给的田野实验与参照效应
1333工资谈判中的自利偏差
[专栏131]女性更害怕竞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