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一章为何研究中国风险传播?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转型社会的风险景观与困惑1

第二节原有的理论路径3

一、 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3

二、 社会抗争3

第三节新的视角: 风险传播4

第四节中国式风险传播的困境何在?6

一、 风险为何在这里被放大?6

二、 必然的沟通败局?7

三、 信任重建与新媒介机遇8

第五节问题、方法与案例8

一、 研究问题8

二、 研究方法9

三、 研究案例9

第六节章节安排9

第二章公众如何感知风险?1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11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的社会放大13

一、 信息过程13

二、 制度结构13

三、 个体反应14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两个核电项目14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目录第四节研究发现: 风险放大的社会机制16

一、 核电项目的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16

二、 信息过程: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17

三、 制度结构: 信任缺失与对抗性信息解读21

四、 个体反应: 愤怒情绪与核电污名化23

第五节结语: 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交叠25

第三章媒介如何建构风险框架?2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媒介作为议程设置者28

第二节理论框架: 媒介对风险议题的建构29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PM2.5”议题30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体的权力偏向与相互影响31

一、 主题: 议题的报道焦点31

二、 信息来源: 谁是议题的“框架定义者”35

三、 风险框架争夺36

四、 风险框架共鸣与扩散38

第五节结语: 不同媒体的交织和博弈41

第四章风险建构中的专家角色?43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风险议题的专业门槛43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与专家44

一、 风险沟通中的专家角色44

二、 知识垄断与风险传播46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转基因议题47

一、 研究问题47二、 研究设计47

三、 类目构建与信度检验48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介对于专家角色的呈现48

一、 媒介对专家的依赖程度48

二、 专家意见与立场49

三、 专家身份和专业领域51

第五节结语: “科技范式”的局限54

第五章风险沟通为何失败?57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夹缝中的风险沟通57

第二节理论框架: 信任缺失与沟通误区58

一、 风险传播中的专业知识59

二、 决策与沟通过程的开放61

三、 需求与情绪关注62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广东鹤山核燃料项目事件63

一、 案例选择63

二、 研究方法64

第四节研究发现: 先天不足、后天失误64

一、 极端的沟通语境64

二、 “缺陷模式”思维的误区65

三、 专家的困境67

四、 民意沸腾中的混乱应对68

第五节结语: 公信力与沟通策略双重缺失69第六章不同风险社群如何竞争?7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迥异的风险故事71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故事模型73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昆明“PX”事件74

一、 案例过程74

二、 方法与设计75

第四节研究发现: 故事的角力78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风险故事竞争78

二、 不同传播阶段的风险故事竞争80

第五节结语: 弥合鸿沟的可能84

一、 专家风险故事为何失败84

二、 公众风险故事的逻辑84

三、 分裂的媒体风险故事85

四、 建设性的专家—公众风险沟通模式85

第七章风险沟通如何建立信任?87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信任危机87

第二节理论框架: 社会信任与风险沟通89

一、 信任与社会信任89

二、 风险沟通中的信任重建90

三、 中国语境下的风险沟通研究91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核电企业92

第四节研究发现: 信任建立的步骤93

一、 短期信任建立: 核电项目的风险沟通93

二、 长期信任建立: 重塑外部关系98第五节结语: 风险对话和参与式决策101

 第八章如何评估风险沟通的效果?103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沟通效果103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沟通及其效果研究104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茂名PX事件105

第四节研究发现: 三个考察维度106

一、 风险沟通中的媒介应用106

二、 微博的扩散链条与社会网分析107

三、 公众回应与社会信任112

第五节结语: 追溯沟通的印记114

第九章通往社会信任之路116

第一节信任重建的空间116

一、 信任缺失的语境116

二、 从短期信任到长期信任117

三、 再造政治118

四、 民众赋权119

第二节去政治化的公众参与120

一、 超越政治话语120

二、 理解公众的风险逻辑121

三、 风险沟通视角下的公众参与122

第三节重提传媒“专业化”123

一、 媒体作为风险沟通者124

二、 重新定义“专业主义” 125三、 专业主义的沉沦与救赎125

第四节参与式沟通作为新范式127

一、 超越危机公关127

二、 “缺陷模式”的困境 128

三、 新的沟通可能128

四、 多元化的沟通渠道130

参考书目132

后记150图表目录表2.1深度访谈对象说明15

表2.2风险放大各阶段的研究设计16

图2.1传统媒体对山东乳山核电站报道的消息源分析18

图2.2新浪微博上山东核电议题报道立场分析19

图2.3网民对传统媒体核电议题报道的态度22

表2.3核电污名化“标签”24

表3.1“PM2.5”议题的媒体报道主题32

图3.1三份报纸的报道主题分布32

图3.2不同阶段的媒介报道34

图3.3不同阶段的报道主题分布34

图3.4各类信源分布35

表3.2媒体与信息来源方差分析35

图3.5各媒体报道框架分布37

表3.3各媒体报道框架时间值39

表3.4各阶段媒体报道框架相关分析40

表4.1专家意见类型48

表4.2报纸引用专家情况分析49

表4.3引用专家数量49

表4.4新闻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49

表4.5引用专家立场分析50

表4.6专家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分析50

表4.7专家身份分析52

表4.8专家专业领域53

图5.1鹤山核燃料项目事件流程图63表5.1访谈对象名单64

图6.1专家和外行人士的风险观念模型(韦德曼、克劳伯格、舒茨,2010)73

图6.2传统媒体中的公众风险故事79

图6.3微博中的公众风险故事80

图6.4酝酿期传统媒体与微博故事版本比较82

图6.5爆发期传统媒体与微博故事版本比较82

图6.6后续期传统媒体与微博故事版本比较83

图7.1中广核风险沟通活动的若干节点100

图8.1茂名市政府官方微博转发社会网分析108

表8.1意见领袖参数表109

表8.2接近中心性测量111

表8.3网民评论的描述性统计112

表8.4理性程度、反对程度、不尊重程度、信任程度的双变量

相关分析113第一章为何研究中国风险传播?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转型社会的风险景观与困惑1

第二节原有的理论路径3

一、 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3

二、 社会抗争3

第三节新的视角: 风险传播4

第四节中国式风险传播的困境何在?6

一、 风险为何在这里被放大?6

二、 必然的沟通败局?7

三、 信任重建与新媒介机遇8

第五节问题、方法与案例8

一、 研究问题8

二、 研究方法9

三、 研究案例9

第六节章节安排9

第二章公众如何感知风险?1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11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的社会放大13

一、 信息过程13

二、 制度结构14

三、 个体反应14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两个核电项目14

第四节研究发现: 风险放大的社会机制16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目录一、 核电项目的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16

二、 信息过程: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17

三、 制度结构: 信任缺失与对抗性信息解读21

四、 个体反应: 抵触情绪与核电污名化23

第五节结语: 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交叠26

第三章媒介如何建构风险框架?29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媒介作为议程设置者29

第二节理论框架: 媒介对风险议题的建构30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PM2.5”议题31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体的权力偏向与相互影响32

一、 主题: 议题的报道焦点32

二、 信息来源: 谁是议题的“框架定义者”36

三、 风险框架争夺37

四、 风险框架共鸣与扩散39

第五节结语: 不同媒体的交织和博弈42

第四章风险建构中的专家角色?44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风险议题的专业门槛44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与专家45

一、 风险沟通中的专家角色45

二、 知识垄断与风险传播47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转基因议题48

一、 研究问题48

二、 研究设计48三、 类目构建与信度检验49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介对于专家角色的呈现49

一、 媒介对专家的依赖程度49

二、 专家意见与立场50

三、 专家身份和专业领域52

第五节结语: “科技范式”的局限55

第五章风险沟通为何失败?5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夹缝中的风险沟通58

第二节理论框架: 信任缺失与沟通误区59

一、 风险传播中的专业知识60

二、 决策与沟通过程的开放62

三、 需求与情绪关注63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广东鹤山核燃料项目事件64

一、 案例选择64

二、 研究方法65

第四节研究发现: 先天不足、后天失误65

一、 极端的沟通语境65

二、 “缺陷模式”思维的误区66

三、 专家的困境68

四、 民意沸腾中的混乱应对69

第五节结语: 公信力与沟通策略双重缺失70

第六章不同风险社群如何竞争?72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迥异的风险故事72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故事模型74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昆明“PX”事件77

一、 案例过程77

二、 方法与设计78

第四节研究发现: 故事的角力82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风险故事竞争82

二、 不同传播阶段的风险故事竞争85

第五节结语: 弥合鸿沟的可能89

一、 专家风险故事为何失败89

二、 公众风险故事的逻辑89

三、 分裂的媒体风险故事90

四、 建设性的专家—公众风险沟通模式91

第七章风险沟通如何建立信任?92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信任危机92

第二节理论框架: 社会信任与风险沟通95

一、 信任与社会信任95

二、 风险沟通中的信任重建96

三、 中国语境下的风险沟通研究97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核电企业98

第四节研究发现: 信任建立的步骤99

一、 短期信任建立: 核电项目的风险沟通99二、 长期信任建立: 重塑外部关系103

第五节结语: 风险对话和参与式决策107

 第八章如何评估风险沟通的效果?110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沟通效果110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沟通及其效果研究111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茂名“PX”事件114

第四节研究发现: 三个考察维度115

一、 风险沟通中的媒介应用115

二、 微博的扩散链条与社会网分析118

三、 公众回应与社会信任122

第五节结语: 追溯沟通的印记125

第九章通往社会信任之路127

第一节信任重建的空间127

一、 信任缺失的语境127

二、 从短期信任到长期信任128

三、 再造政治129

四、 民众赋权131

第二节去政治化的公众参与131

一、 超越政治话语131

二、 理解公众的风险逻辑132三、 风险沟通视角下的公众参与133

第三节重提传媒“专业化”134

一、 媒体作为风险沟通者135

二、 重新定义“专业主义” 136

三、 专业主义的沉沦与救赎137

第四节参与式沟通作为新范式138

一、 超越危机公关139

二、 “缺陷模式”的困境 139

三、 新的沟通可能140

四、 多元化的沟通渠道143

参考书目145

后记162图表目录表2.1深度访谈对象说明15

表2.2风险放大各阶段的研究设计16

图2.1传统媒体对山东乳山核电站报道的消息源分析18

图2.2新浪微博上山东核电议题报道立场分析19

图2.3网民对传统媒体核电议题报道的态度22

表2.3核电污名化“标签”24

表3.1“PM2.5”议题的媒体报道主题33

图3.1三份报纸的报道主题分布33

图3.2不同阶段的媒介报道34

图3.3不同阶段的报道主题分布34

图3.4各类信源分布36

表3.2媒体与信息来源方差分析36

图3.5各媒体报道框架分布38

表3.3各媒体报道框架时间值40

表3.4各阶段媒体报道框架相关分析41

表4.1专家意见类型49

表4.2报纸引用专家情况分析50

表4.3引用专家数量50

表4.4新闻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50

表4.5引用专家立场分析51

表4.6专家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分析51

表4.7专家身份分析53

表4.8专家专业领域54

图5.1鹤山核燃料项目事件流程图64表5.1访谈对象名单65

图6.1专家和外行人士的风险观念模型(韦德曼、克劳伯格、舒茨,2010)76

图6.2传统媒体中的公众风险故事82

图6.3微博中的公众风险故事84

图6.4酝酿期传统媒体与微博故事版本比较86

图6.5爆发期传统媒体与微博故事版本比较87

图6.6后续期传统媒体与微博故事版本比较88

图7.1中广核风险沟通活动的若干节点106

图8.1茂名市政府官方微博转发社会网分析118

表8.1意见领袖参数表120

表8.2接近中心性测量122

表8.3网民评论的描述性统计123

表8.4理性程度、反对程度、不尊重程度、信任程度的双变量

相关分析124第一章为何研究中国风险传播?6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转型社会的风险景观与困惑6

第二节原有的理论路径8

第三节新的视角: 风险传播10

第四节中国式风险传播的困境何在?12

第五节问题、方法与案例14

第六节章节安排16

第二章公众如何感知风险?1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18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的社会放大20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两个核电项目22

第四节研究发现:风险放大的社会机制24

一、 核电项目的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24

二、 信息过程: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25

三、 制度结构: 信任缺失与对抗性信息解读30

四、 个体反应: 抵触情绪与核电污名化33

第五节结语: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交叠36

第三章媒介如何建构风险框架?39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媒介作为议程设置者39

第二节理论框架: 媒介对风险议题的建构40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PM2.5议题42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体的权力偏向43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目录一、 主题: 议题的报道焦点43

二、 信息来源: 谁是议题的“框架定义者”47

三、 风险框架争夺49

四、 风险框架共鸣与扩散51

第五节结语: 不同阵营媒体的交织和博弈54

第四章风险建构中的专家角色?56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风险议题的专业门槛56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与专家57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转基因议题60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介对于专家角色的呈现62

一、 媒介对专家的依赖程度62

二、 专家意见与立场63

三、 专家身份和专业领域65

第五节结语: 专家主导“科技范式”的局限68

第五章风险沟通为何失败?72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夹缝中的风险沟通72

第二节理论框架: 信任缺失与沟通误区73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广东鹤山核燃料项目事件79

第四节研究发现: 先天不足、后天失误81

一、 极端的沟通语境81

二、 “缺陷模式”思维的误区82

三、 专家的困境84

四、 民意沸腾中的混乱应对85第五节结语: 公信力与沟通策略双重缺失86

第六章不同风险社群如何竞争?8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迥异的风险故事88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故事与地方性知识90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昆明PX事件94

第四节研究发现: 故事的角力99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风险故事竞争99

二、  不同传播阶段的风险故事竞争103

第五节结语: 弥合鸿沟的可能108

第七章风险沟通如何建立信任?112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信任危机112

第二节理论框架: 社会信任与风险沟通115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核电企业119

第四节研究发现: 信任建立的步骤120

一、短期信任建立:核电项目的风险沟通120

二、长期信任建立:重塑外部关系125

第五节结语:风险对话和参与式决策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