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环 境 传 播

议题、风险与行动戴佳曾繁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内 容 简 介本书从中国语境出发,立足环境事件与议题,对话西方理论,力图建构中国的环境传播理论与实践图景。内容涵盖各类环境议题,在考察媒体环境话语特征与框架演化的同时,揭示公众、政府、企业、公民组织等传播主体在环境议题探讨中的互动逻辑,探究媒介如何促成良性的环境风险评估、舆论形成以及政策成果。  

书中各章节安排均围绕一个切实的研究问题展开,在进行理论关联的同时运用多种实证的研究方法。本书可作为探索将理论与实证结合进行学术研究的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学习教材。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 010627829891370112193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环境传播: 议题、风险与行动/戴佳,曾繁旭著.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传播研究工作坊)

ISBN 9787302417217Ⅰ. ①环…Ⅱ. ①戴… ②曾…Ⅲ. ①环境保护-传播学-高等学校-教材

Ⅳ. ①X ②G20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39631号责任编辑: 纪海虹

封面设计: 郭宏观

责任校对: 宋玉莲

责任印制: 沈露

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址: http://www.tup.com.cn, http://www.wqbook.com  

地址: 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邮编: 100084

社总机: 01062770175邮购: 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 01062776969, cservice@tup.tsinghua.edu.cn

质量反馈: 01062772015, zhiliang@tup.tsinghua.edu.cn

印刷者: 三河市君旺印务有限公司

装订者: 三河市新茂装订有限公司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 170mm×240mm印张: 8.5字数: 130千字

版次: 2016年1月第1版印次: 2016年1月第1次印刷

定价: 32.00元

产品编号: 06262901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环境传播?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环境传播与媒介视角1

一、 环境传播理论与学科溯源1

二、 媒介与环境传播2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3

第二节理论框架: 西方理论vs.中国问题5

第三节章节安排8

第二章官方与民间话语在环境议题中如何交叠?1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党报的媒介转型11

第二节理论框架: 双重话语空间与媒介转型12

一、 双重话语空间12

二、 媒介转型与融合13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人民日报》作为党媒转型代表14

一、 研究方法15

二、 样本选择17

第四节研究发现: 官方话语的分化与整合18

一、 《人民日报》: 与官方话语高度一致18

二、 人民网: 多元表述呼应《人民日报》18

三、 微博平台: 舆论监督19

第五节结语: 话语分化与媒介融合的微妙平衡20环境传播: 议题、风险与行动目录第三章“PX事件”中环境谣言的启示?23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PX事件”与环境谣言23

第二节理论框架: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24

一、 谣言的界定、产生和传播24

二、 中国的环境谣言26

三、 新媒体背景下的谣言传播28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三个城市的PX事件29

一、 研究问题29

二、 研究方法29

第四节研究发现: 谣言的内容特点与传播机制31

一、 谣言的内容特点31

二、 谣言的传播机制32

第五节结语: 环境谣言传播的启示35

第四章日常化与时尚化: 环保倡导新趋势?3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环保倡导38

第二节理论框架: 环保倡导新趋势39

一、 社交媒体与环保倡导39

二、 明星、环保与社交媒体40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地球一小时”42

第四节研究发现: 环保倡导的日常化与时尚化43

一、 环保倡导的日常化43

二、 环保倡导的时尚化45

第五节结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环保倡导的新方向49第五章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是什么?5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中国环境运动的发展变迁51

第二节理论框架: 中国环境运动与大众传媒52

一、 官方宣传阶段52

二、 NGO动员阶段53

三、 公民推动阶段54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结果: 环境运动与媒体角色55

一、 官方宣传阶段: 媒体作为官方动员机器55

二、 NGO动员阶段: 媒体助推NGO的合法化进程57

三、 公民推动阶段: 媒体作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调停人”59

第四节结语: 良性发展的社会运动与媒介关系61

第六章环境抗争预示怎样的政治机会?64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新媒体背景下的环境抗争64

第二节理论框架: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机会67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以反核事件为例68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体与政治机会69

一、 另类媒体助推政治机会69

二、 传统媒体介入与政治机会升级73

第五节结语: 媒体如何使政治机会成为可能?77

第七章环境传播面临哪些伦理困境?79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环境传播中的伦理问题79

第二节理论框架: 环境传播的伦理责任及其困境80第三节案例与研究发现81

一、 科学、传播与健全公共政策的有机结合81

二、 技术专家和本地公众的意见协调82

三、 利益团体作为消息源的利弊84

四、 中产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环境传播中的不对等地位86

五、 媒体作为新闻报道者和环保倡导者的双重角色87

第四节结语: 反思环境报道的伦理缺失88

第八章环境传播如何实现科学与民主诉求?90

第一节环境话语的逻辑和权力偏向90

第二节环境传播的科学诉求92

一、 经济因素的制约92

二、 政治因素的制约94

三、 新闻专业主义与科学素养95

第三节环境传播的民主诉求96

一、 环境传播在国外的民主道路96

二、 中国环境威权主义之弊98

第四节重建环境传播的公共性98

参考书目102

后记122图表目录表2.1核电报道的文本分析框架及其含义16

表2.2《人民日报》、人民网及其微博对核电议题报道的主要

框架21

图3.1三个城市PX事件经过示意图30

表4.12011年至2014年“地球一小时”主题43

图4.1“地球一小时”智能手机应用程序45

图4.2地铁4号线北大东门站ReLight环保创想展47

图4.32012年新浪环保“地球一小时”专题邀请的明星及其环保

承诺49

表5.1“中华环保世纪行”的宣传主题与主要议题55

表5.2环保NGO议题的分类58

表5.3城市公民推动的环境议题59

表5.4中国台湾地区新兴社会运动的分类62

图6.1政治机会结构的操作化定义66

表6.1调研访谈资料说明69

图6.2“天下第一滩”网站网帖信息来源分布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