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
1.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功能 1
1.1.2 计算机网络两级模型:资源子网+通信子网 2
1.1.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类型 3
1.2 信号与信道 7
1.2.1 数据信号分析 8
1.2.2 信道及其类型 9
1.2.3 信道的技术指标 12
1.2.4 数字信号的模拟传输 15
1.2.5 数字信号的数字编码 17
1.2.6 多路复用技术 21
1.3 数据传输控制 24
1.3.1 数据传输的同步控制 24
1.3.2 数据传输的差错检测 26
1.3.3 差错控制 29
1.3.4 数据传输的流量控制与滑动窗口协议 30
1.4 计算机网络基本工作模式 32
1.4.1 资源子网的工作方式: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与对等方式 32
1.4.2 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分组交换 34
1.4.3 分组传输模式:虚电路与数据报 38
1.5 计算机网络法定标准——ISO/OSI-RM模型 39
1.5.1 基于层次结构的实体、协议、服务和访问点 40
1.5.2 OSI/RM标准的制定原则 41
1.5.3 OSI/RM体系工作机理 42
1.6 计算机网络工业标准:TCP/IP和IEEE 802 47
1.6.1 基于网络互联的TCP/IP网络体系结构 48
1.6.2 IEEE 802模型 50
1.6.3 基于TCP/IP + 物理网的流行网络体系结构 51
实验1 RJ-45网线制作 52
习题1 55
第2章 计算机网络组成 59
2.1 传输介质 59
2.1.1 有线传输介质 59
2.1.2 无线传输介质 63
2.1.3 传输介质的连接 65
2.2 传输控制器 65
2.2.1 网络适配器 66
2.2.2 中继器 67
2.2.3 交换机 68
2.2.4 光交换 70
2.2.5 路由器 72
2.3 网络软件 74
2.3.1 网络操作系统 74
2.3.2 网络协议软件 75
2.3.3 网络管理软件 76
实验2 光纤冷接头制作 78
实验3 安装网卡 83
实验4 用Hub组建对等网 84
实验5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85
习题2 88
第3章 TCP/IP与网络互连 90
3.1 TCP/UDP协议 91
3.1.1 协议端口 91
3.1.2 TCP的特征 93
3.1.3 TCP报文格式 94
3.1.4 TCP的可靠连接与从容关闭 95
3.1.5 TCP数据传输 98
3.1.6 UDP 101
3.2 IPv4 101
3.2.1 IP分组格式 101
3.2.2 IP地址格式 105
3.2.3 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 108
3.2.4 无分类编址方法CIDR与超网 110
3.2.5 ICMP协议 110
3.3 IPv6 114
3.3.1 IPv4面临的问题 114
3.3.2 IPv6地址结构 115
3.3.3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115
3.4 IP路由 116
3.4.1 路由器及其工作流程 116
3.4.2 路由算法 120
3.4.3 路由表 121
3.4.4 路由协议 124
3.4.5 路由器配置 134
3.5 IP的网络接口 136
3.5.1 IP地址解析协议 136
3.5.2 邻居发现协议 140
实验6 使用TCP/UDP吞吐量测试工具TTCP 141
实验7 利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143
实验8 路由器的端口配置 145
实验9 静态路由配置 147
实验10 动态路由配置 148
习题3 149
第4章 Internet应用 151
4.1 域名服务系统 151
4.1.1 域名空间 151
4.1.2 域名规则 153
4.1.3 域名解析 154
4.2 文件传输协议 156
4.2.1 FTP模型 156
4.2.2 FTP文件传输过程 157
4.3 超文本传输 158
4.3.1 超文本与Web 158
4.3.2 B/S计算模式与浏览器结构 160
4.3.3 HTTP的工作机制 161
4.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163
4.4.1 网络管理概述 163
4.4.2 SNMP管理模型 165
4.4.3 SMI 165
4.4.4 MIB 167
4.4.5 SNMP的工作机制 169
4.5 电子邮件 172
4.5.1 电子邮件系统的基本原理 172
4.5.2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173
4.5.3 其他几个重要的电子邮件协议 173
4.6 网络交流平台 175
4.6.1 即时通信软件 175
4.6.2 最新的网络交流工具 177
实验11 DNS服务器配置 178
实验12 FTP服务器配置 186
实验13 Web服务器配置 189
习题4 192
第5章 IEEE 802组网技术 194
5.1 以太网技术 194
5.1.1 以太网的发展 194
5.1.2 共享以太网中的CSMA/CD协议 196
5.1.3 IEEE 802.3以太网帧格式 198
5.1.4 以太网体系结构 199
5.1.5 基于交换的园区网三层架构 200
5.2 虚拟局域网 201
5.2.1 虚拟局域网概述 201
5.2.2 VLAN的划分方法 202
5.3 无线局域网 203
5.3.1 WLAN的传输介质 204
5.3.2 无线局域网的结构 204
5.3.3 IEEE 802.11协议 206
5.3.4 蓝牙技术 208
5.3.5 Wi-Fi 210
5.3.6 ZigBee 212
5.3.7 IPv6/6LoWPAN 214
实验14 交换以太网的端口汇聚配置 215
实验15 在同一个交换机上创建VLAN 216
实验16 在Windows下建立无线局域网 217
习题5 221
第6章 Internet接入 223
6.1 Internet接入概述 223
6.1.1 接入需求与接入类型 223
6.1.2 ISP 225
6.1.3 PPP协议 227
6.1.4 PPPoE协议 232
6.2 铜线接入 236
6.2.1 综合业务数字网 236
6.2.2 非对称数字线路 238
6.3 光纤接入 240
6.3.1 光纤接入网概述 240
6.3.2 光纤到户及其应用 242
6.4 光纤/铜线混合接入网 243
6.4.1 HFC系统结构 243
6.4.2 HFC的频谱结构和传输模式 243
6.4.3 Cable Modem模式 244
6.5 无线接入 246
6.5.1 无线接入概述 246
6.5.2 卫星通信 248
6.6 新一代接入技术:BPL和VLC 250
6.6.1 BPL接入 250
6.6.2 VLC接入 252
实验17 用光MODEM + 无线路由接入 255
习题6 268
第7章 网络安全 269
7.1 网络入侵 269
7.1.1 恶意程序入侵 269
7.1.2 黑客入侵 271
7.2 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 273
7.2.1 加密/解密算法和密钥 273
7.2.2 对称密钥体系 273
7.2.3 非对称密钥体系 274
7.2.4 数字签名 274
7.2.5 数字证书与PKI 275
7.3 身份识别 277
7.3.1 静态口令 277
7.3.2 动态口令 279
7.3.3 基于密钥分发的身份认证 281
7.3.4 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 283
7.4 安全协议 285
7.4.1 SSH 285
7.4.2 安全套接层协议 286
7.4.3 IPSec与虚拟专用网 287
7.5 网络隔离技术 288
7.5.1 数据包过滤 288
7.5.2 网络地址转换 291
7.5.3 代理技术 291
7.5.4 网络防火墙 294
7.5.5 网络的物理隔离 298
7.6 网络入侵威慑 300
7.6.1 安全审计 300
7.6.2 入侵检测 302
7.6.3 网络诱骗 305
7.7 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与法规 307
实验18 实现一个VPN连接 309
实验19 个人软件防火墙设置 310
习题7 316
参考文献 319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