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第1章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1.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2演进分组系统概述

1.2.1网络结构演进

1.2.2LTE技术指标

1.2.3LTE关键技术

1.2.4LTEAdvanced

1.3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1.3.15G总体愿景

1.3.25G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

1.3.35G的标准化进展

1.3.45G新空口

1.4基于USRP的移动通信技术研发

1.5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LTE网络体系架构

2.1网络体系架构

2.1.1基本概念

2.1.2EPS体系架构

2.1.3EPS的特点

2.2网络接口

2.2.1S1接口

2.2.2S1的灵活组网

2.2.3X2接口

2.3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

2.3.1用户平面结构

2.3.2控制平面结构

2.4无线接口协议

2.4.1协议的分层结构

2.4.2无线信道

2.4.3物理层

2.4.4MAC

2.4.5RLC

2.4.6RRC

2.4.7PDCP

2.4.8NAS协议

2.5本章小结

第3章LTE关键技术

3.1OFDM技术

3.1.1OFDM基本原理

3.1.2OFDM的IFFT实现

3.1.3OFDM系统的抗多径原理

3.1.4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

3.2MIMO技术

3.2.1空时分组码

3.2.2MIMO空间复用技术

3.2.3MIMO预编码技术

3.2.4虚拟MIMO

3.3自适应编码调制

3.4HARQ

3.5本章小结

第4章LTE技术规范

4.1工作频带及带宽

4.1.1LTE频带划分

4.1.2LTE带宽分配

4.2帧结构和资源块

4.2.1帧结构

4.2.2资源块及其映射

4.3上行传输过程

4.3.1上行信道编码

4.3.2PUSCH传输过程

4.3.3PUCCH传输过程

4.3.4上行参考信号

4.3.5SCFDMA生成

4.3.6上行调度与链路自适应

4.3.7随机接入过程

4.4下行传输过程

4.4.1物理下行传输一般过程

4.4.2PDSCH传输过程

4.4.3PDCCH传输过程

4.4.4PCFICH及PHICH传输过程

4.4.5下行参考信号

4.4.6OFDM信号产生

4.4.7下行资源调度及链路自适应

4.4.8限制小区间干扰的方法

4.5eMBMS

4.6本章小结

第5章LTEA技术增强

5.1LTE中的载波聚合技术

5.1.1载波聚合技术的引入

5.1.2载波聚合的分类

5.1.3载波聚合实现方式

5.1.4控制信道设计

5.1.5载波聚合的聚合方式

5.1.6载波聚合中的随机接入过程

5.1.7载波聚合中的资源管理

5.2LTEA中的中继技术

5.2.1中继的原理及特点

5.2.2中继分类

5.2.33GPP中继系统框架

5.2.4中继双工方式

5.3LTEA中的多点协作技术

5.3.1多点协作基本概念

5.3.2多点协作分类

5.3.3多点协作传输方案

5.4本章小结

第6章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6.15G应用场景及技术指标

6.1.15G应用场景

6.1.2基于服务的网络架构

6.1.3关键性能指标

6.1.45G的频谱规划

6.2SDN和NFV

6.2.1采用SDN和NFV技术的原因

6.2.2SDN技术及其在5G的应用

6.2.3NFV编排和功能分拆

6.2.45G网络的部署

6.2.5LTE与5G新空口的协作

6.3网络架构标准进展及选项

6.3.1NSA与SA

6.3.2网络架构及选项

6.3.35G架构演进方案

6.4网络切片

6.5本章小结

第7章5G物理层技术规范

7.15G NR物理层规范概述

7.2帧结构和物理资源

7.2.1参数集

7.2.2帧结构

7.2.3物理资源

7.3整体架构和信号生成

7.3.1调制映射

7.3.2序列生成

7.3.3OFDM基带信号生成

7.3.4调制和上变频

7.4信道编码及在5G中的应用

7.4.1不同信道编码方式

7.4.2LDPC码及其应用

7.4.3极化码及其应用

7.5本章小结

第8章5G无线传输新技术

8.15G无线传输新技术概述

8.2大规模MIMO技术

8.2.1大规模MIMO概述

8.2.2大规模MIMO关键技术

8.2.3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技术

8.3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8.3.1毫米波通信概述

8.3.2单用户混合波束成形

8.3.3多用户混合波束成形

8.4GFDM原理及性能分析

8.4.1GFDM与OFDM的比较

8.4.2GFDM基本原理

8.4.3脉冲成形滤波器及性能

8.4.4编码GFDM

8.5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8.5.1灵活双工概述

8.5.2全双工系统干扰分析

8.5.3全双工系统中的自干扰消除技术

8.6本章小结

第9章软件无线电平台简介

9.1什么是软件无线电

9.1.1软件无线电的定义和特点

9.1.2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9.1.3软件无线电基本架构

9.1.4NI软件无线电基本架构

9.2LabVIEW Communications简介

9.2.1什么是LabVIEW Communications

9.2.2LabVIEW Communications的功能及特点

9.3NI USRPRIO简介

9.3.1什么是NI USRPRIO

9.3.2NI USRPRIO的功能及特点

9.4构建软件无线电平台

9.5本章小结

第10章LabVIEW Communications编程基础

10.1LabVIEW Communications导航

10.1.1LabVIEW Editor简介

10.1.2LabVIEW Communications中的FPGA设计流程

10.2LabVIEW Communications编程基础

10.2.1VI的组成

10.2.2VI的前面板

10.2.3VI的程序框图

10.2.4基于文本的设计语言支持

10.2.5程序结构

10.2.6VI的调试

10.3本章小结

第11章快速构建实时无线系统实例

11.1从LabVIEW Communications开始

11.1.1MathScript节点: 简单的正弦波

11.1.2使用捕捉到的数据

11.2实现一个FM收音机

11.3算法设计和测试

11.3.1使用多速率图标创建一个OFDM调制器

11.3.2显示和配置采样计数

11.3.3使用图表探针

11.3.4测试OFDM算法

11.4定点转换

11.4.1复制层次结构

11.4.2分析复制的层次结构

11.4.3将数据类型转换为定点数据

11.4.4微调定点设计

11.5将应用程序部署到FPGA上

11.5.1NI USRP数据流项目范例

11.5.2利用SystemDesigner创建一个新的FIFO

11.5.3修改Streaming Xcvr FPGA程序

11.5.4编译FPGA生成规范

11.6本章小结

第12章LTE数据链路的软件无线电实现

12.1LTE数据链路的软件无线电实现概要设计

12.1.1LTE数据链路中需要实现的关键特性

12.1.2如何完成LTE数据链路的软件无线电实现

12.2FPGA实现概述

12.2.1下行链路发射机(基站发送)

12.2.2上行链路发射机(用户发送)

12.2.3上行链路接收机(基站接收)

12.2.4FPGA时钟考虑

12.3上位机实现概述

12.3.1上位机初始化

12.3.2配置RX/TX基带和RF

12.3.3同步和自动增益控制(AGC)

12.3.4更新图表和指标

12.3.5计算吞吐量和误块率

12.3.6DL和UL的子帧配置参数

12.3.7接收UDP数据/生成反馈

12.3.8发送UDP数据/接收反馈

12.3.9多个eNodeB场景的定时调整

12.3.10DL和eNodeB时序调整

12.3.11UE定时调整

12.4基于LTE数据链路应用程序框架构建软件无线电应用

12.5本章小结

第13章MIMO数据链路的软件无线电实现

13.1MIMO数据链路的软件无线电实现概要设计

13.1.1MIMO数据链路中需要实现的关键特性

13.1.2如何完成MIMO数据链路的软件无线电实现

13.2大规模MIMO基站实现概述

13.2.1基站端定时和同步

13.2.2大规模MIMO基站软件架构图

13.3大规模MIMO用户端实现概述

13.4大规模MIMO应用案例

13.5基于MIMO数据链路应用程序框架构建软件无线电应用

13.6本章小结

第14章移动通信新技术的软件无线电实现

14.15G NR毫米波原型系统

14.1.1NI毫米波收发系统框架介绍

14.1.2NI毫米波收发原型系统介绍

14.1.35G NR毫米波系统运行结果

14.1.4NI毫米波系统扩展应用

14.2新型物理层研究

14.2.1基于GFDM的物理层系统框架介绍

14.2.2GFDM原型系统介绍

14.2.3GFDM原型系统运行结果

14.35G网络层和物理层联合研究

14.3.15G网络层与物理层联合研究系统框架介绍

14.3.25G网络层和物理层联合原型系统介绍

14.3.35G网络层和物理层联合原型系统运行结果

14.4本章小结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