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人的文化存在 1

第一节 文化的基本内涵 3

一、什么是文化 3

二、文化的基本要素 19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四、文化的作用 29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 39

一、文明的内涵 39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50

第三节 人与文化 58

一、人的生成与文化的创造 59

二、人的双重存在 61

三、实践的人与文化的人 67

四、人的本质与文化 72

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 79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实质 81

一、自然与自然观的演变 81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83

第二节 生态与环境相关概念解读 91

一、生态与生态学 91

二、生态与环境 93

三、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95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 96

一、自然与社会 96

二、自然与历史 104

三、自然与文化 109

第四节 人类文化形态的发展历程 120

一、自然文化 121

二、人文文化 123

三、科学文化 125

第三章 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129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生态化进程 129

一、原始文化 131

二、农耕文化 134

三、工业文化 138

四、生态文化的兴起 143

第二节 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145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错位呼唤生态文化的产生 145

二、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146

三、工业文化的缺陷是生态文化产生的内在原因 149

四、生态文化是对工业文化的反思与评判 157

第三节 生态文化产生的学理基础 159

一、人类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创造力 159

二、生态文化的自然观基础 161

三、生态文化的理论渊源 163

第四章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新形态 203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内涵 205

一、生态文化的含义 205

二、生态文化的性质 208

三、生态文化的功能 212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14

一、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 215

二、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225

第五章 生态哲学 233

第一节 生态哲学的产生 235

一、生态哲学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和生态运动的产物 235

二、生态哲学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虑以及未来命运关注的

产物 236

三、生态哲学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变革的产物 237

四、生态哲学是对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39

第二节 生态哲学的内涵及其基本问题 241

一、生态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 241

二、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 244

三、生态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248

第三节 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 258

一、生态本体论 259

二、生态认识论 261

三、生态方法论 265

四、生态价值论 267

五、生态史观 268

第四节 生态哲学的现代价值 272

一、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新的学科路径 272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74

三、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导思想 275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指南 277

五、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278

第六章 生态伦理学 281

第一节 当代伦理学的生态转向及生态伦理的产生 281

一、伦理学生态转向的学理背景 283

二、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历程 291

第二节 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300

一、伦理学的基本含义 300

二、生态伦理学的含义及其性质 302

三、生态伦理的基本特征 305

第三节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307

一、生态自然观 308

二、自然价值观 313

三、生态道德观 320

四、生态经济观 324

第四节 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 328

一、道德规范与生态道德规范 329

二、生态道德的基本规范 330

第五节 生态伦理创立的价值 355

第七章 生态教育 361

第一节 生态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363

一、生态教育产生的背景 363

二、生态教育的实施概况 366

第二节 生态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375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 375

二、生态教育的特征 376

三、生态教育的意义 381

第三节 生态教育的内容 387

一、生态知识教育 388

二、生态意识教育 390

三、生态道德教育 392

四、生态法治教育 394

五、生态安全教育 396

第四节 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399

一、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 399

二、生态教育的实施路径 403

第八章 生态科技文化 413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悖论及生态科技文化的产生 414

一、科技发展与生态危机悖论的根源 415

二、生态科技文化的产生 417

第二节 科技的生态化性质与生态科技的内涵、特征 426

一、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性质 427

二、生态科技文化的内涵 429

三、生态科技文化的特征 431

第三节 生态科技文化的作用 433

一、生态科技文化是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434

二、生态科技文化对治理污染、节能减排具有重要贡献 434

三、生态科技文化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436

四、生态科技文化能够为人类提供绿色生活方式 437

五、生态科技文化是实现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 438

六、生态科技文化可以协调“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

发展 439

第四节 化解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科技的路径 440

一、消除科技异化的根源 440

二、转变观念,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 444

三、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积极实现绿色发展 448

四、完善生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449

五、提高政府科技风险的治理能力 451

六、提高生态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454

第九章 生态美学 459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459

一、生态美学的概念 461

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463

第二节 生态美学的产生 465

一、生态美学提出的历程 466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原因 470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特质与意义 478

一、生态美学的特质 478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重要意义 486

参考文献 496

后记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