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 章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 1
1.1 碳排放概述 2
1.1.1 碳及温室效应 2
1.1.2 碳排放的来源及影响 6
1.1.3 碳排放的计算 10
1.1.4 碳排放的应对措施 12
1.2 气候变化概述 13
1.2.1 气候变化的定义 13
1.2.2 气候变化的原因 17
1.2.3 气候变化的应对 18
第2 章 碳达峰与碳中和 21
2.1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22
2.1.1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 22
2.1.2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 23
2.1.3 碳中和的意义 23
2.1.4 实现碳中和的三个阶段 24
2.2 实现碳中和的原则 26
2.2.1 把握好降碳与发展的关系 26
2.2.2 把握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节奏 26
2.2.3 把握好不同行业的降碳路径 27
2.2.4 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7
2.2.5 把握好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27
2.3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 28
2.3.1 技术可行 28
2.3.2 成本可控 32
2.3.3 政策引导 35
2.4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理论基础 39
2.4.1 思想基础 39
2.4.2 绿色发展政策依据 40
第3 章 国内外相关管理政策 41
3.1 国外碳中和管理 42
3.1.1 碳中和立法 43
3.1.2 主要制度及行动 48
3.1.3 案例介绍 55
3.2 国内碳中和管理政策 60
3.2.1 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 60
3.2.2 相关部委重点政策 62
3.2.3 省区市目标规划及重点对策 65
第4 章 碳金融与碳排放交易 67
4.1 碳金融 68
4.1.1 碳金融的定义 68
4.1.2 碳金融的交易方式 70
4.1.3 碳金融的政策 71
4.1.4 碳金融的基本特点 71
4.1.5 碳金融的主要风险 72
4.1.6 碳金融的主要产品分类 73
4.2 碳排放权交易 79
4.2.1 交易定义 79
4.2.2 交易主体 79
4.2.3 交易产品 81
4.2.4 交易方式 83
4.2.5 交易流程 85
4.3 全球碳金融市场 86
4.3.1 发展现状 86
4.3.2 面临的风险 86
第5 章 碳中和的技术体系 87
5.1 我国碳中和技术发展总体目标路径 88
5.1.1 技术发展总体目标 88
5.1.2 行业目标下技术发展需求 88
5.1.3 优先部署的技术突破方向 90
5.2 我国碳中和技术思路 90
5.2.1 供给侧与消费侧角度 90
5.2.2 技术特点角度 91
5.2.3 其他角度 91
5.3 碳中和技术体系 92
5.3.1 节能提效技术 92
5.3.2 零碳电力能源技术 94
5.3.3 零碳非电能源技术 95
5.3.4 燃料原料代替技术 96
5.3.5 非二温室气体削减技术 96
5.3.6 CCUS 技术 97
5.3.7 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 98
第6 章 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 99
6.1 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100
6.1.1 排放总量大 100
6.1.2 减排时间紧 100
6.1.3 制约因素多 101
6.1.4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102
6.1.5 认知误区 102
6.2 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 107
6.2.1 零碳城市 107
6.2.2 智慧城市 110
6.2.3 零碳新工业体系 113
6.2.4 新农业 113
第7 章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15
7.1 工业概况 116
7.1.1 工业地位作用 116
7.1.2 工业分类 116
7.1.3 三次工业革命 120
7.2 工业企业的碳中和路径 123
7.2.1 产业结构布局 124
7.2.2 能源消费结构 124
7.2.3 碳排放核算体系 130
7.2.4 清洁生产水平 131
7.3 典型案例 131
7.3.1 河钢集团 131
7.3.2 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 134
第8 章 在能源行业的应用 137
8.1 能源 138
8.1.1 能源概况 138
8.1.2 能源分类 139
8.1.3 能源行业现状 142
8.1.4 机遇与挑战 143
8.2 低碳能源 144
8.2.1 低碳能源的分类 144
8.2.2 开发模式 145
8.2.3 低碳能源发展 145
8.2.4 低碳能源体系 147
8.3 典型案例 151
8.3.1 能源管理系统 151
8.3.2 F 型重型燃机项目 157
第9 章 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159
9.1 建筑行业概况 160
9.1.1 建筑概况 160
9.1.2 建筑能耗 162
9.1.3 核算方法 162
9.1.4 相关文件 165
9.2 低碳建筑案例 168
9.2.1 荷兰阿姆斯福特太阳能村 168
9.2.2 蜂兰生态房 169
9.2.3 德国巴斯夫“3 升房” 169
9.2.4 蒲公英之家 171
9.2.5 绿色灯塔 171
第10 章 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175
10.1 交通运输业 176
10.1.1 交通运输业概况 176
10.1.2 五大运输方式 176
10.2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 186
10.2.1 减排面临的问题 186
10.2.2 实施路径 186
10.2.3 减排举措 187
10.3 交通运输业碳中和案例 188
10.3.1 比亚迪 188
10.3.2 腾讯智慧交通 190
第11 章 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195
11.1 电力行业概况 196
11.1.1 电力基础知识 196
11.1.2 电力系统 198
11.1.3 机遇与挑战 200
11.2 电力行业碳中和路径 202
11.2.1 节能与掺烧 202
11.2.2 低碳能源 204
11.2.3 储能与碳捕集 205
11.3 电力行业碳中和措施 206
11.3.1 华能集团 206
11.3.2 国家电投 207
11.3.3 华电集团 209
11.3.4 大唐集团 210
第12 章 与公众生活相关 213
12.1 培养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214
12.1.1 生态意识 214
12.1.2 全球意识 214
12.1.3 环境意识 214
12.2 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215
12.2.1 控制碳排放 216
12.2.2 全民广泛参与 217
12.2.3 全民行动 217
12.3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219
12.3.1 绿色生活 219
12.3.2 低碳生活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