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大历史观:中华之为中华 1
第一节 何谓中国,何谓中华 1
一、何谓中国 1
二、何谓中华 5
第二节 中华文化概述 5
一、中华文化 6
二、中华民族 6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7
第三节 大历史观中的中华文化 9
思考题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不拔之基:中华文化的形成基础 12
第一节 中华文化萌发的地理环境 12
一、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3
二、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4
第二节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5
一、农耕与游牧:古代社会经济形式 15
二、不完全的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近代社会经济形式 17
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社会经济形式 18
第三节 中华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9
一、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19
二、近代社会政治结构:共和制 22
三、现代社会政治结构:人民代表大会制 24
第四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25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25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26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27
四、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经验 28
第五节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 29
一、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 30
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31
思考题 31
参考文献 32
第二章 儒道佛:中华文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33
第一节 儒家思想 33
一、孔子 34
二、孟子 38
三、荀子 40
四、朱熹 41
五、王阳明 43
第二节 道家思想 46
一、老子 46
二、庄子 49
第三节 佛教思想 50
一、中国化佛教宗派 50
二、中国佛教的核心思想 53
三、中国佛教思想的当代价值 55
思考题 57
参考文献 57
第三章 千年道统: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58
第一节 中华一统 58
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体 59
二、文化认同塑造民族共同体 61
三、和合共生的天下观 63
第二节 贵和尚中 64
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65
二、中庸之道,以中致和 67
第三节 以民为本 68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68
二、得民之道,用民之法 70
三、忧民恤民,民胞物与 71
第四节 刚健有为 72
一、发奋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72
二、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 73
三、革故鼎新、主动创造的精神追求 74
四、舍生取义、御侮图强的家国情怀 75
第五节 厚德载物 75
一、柔顺宽厚,胸怀天下 76
二、开放包容,历久弥新 77
思考题 79
参考文献 79
第四章 道不离器:中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80
第一节 语言文字 80
一、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81
二、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82
第二节 史学典籍 84
一、史学典籍的巨大成就 84
二、史学典籍的优良传统 86
第三节 宗教信仰 87
一、制度性宗教 88
二、弥漫性宗教 90
第四节 文学巨著 92
一、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 92
二、中国文学的文化价值 93
第五节 艺术瑰宝 95
一、璀璨辉煌的中国艺术 95
二、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 105
第六节 科学技术 107
一、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107
二、中国四大发明及其世界影响 114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评析 118
思考题 119
参考文献 119
第五章 美美与共:中外文化交融与互鉴 120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120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120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123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125
第二节 中西文化比较与共同价值 127
一、中西文化的根性比较 127
二、淬炼中西文化的共同价值 129
第三节 华侨华人与对外文化交流 131
一、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和历史 131
二、华侨华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贡献 134
三、华侨精神的传承与开新 137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138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138
二、丝绸之路的现实启示 140
三、共建“一带一路”是超越古丝绸之路的新型国际合作 142
思考题 144
参考文献 144
第六章 其命维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45
第一节 传承与创新中的中华文化 145
一、中华文化的孕育 146
二、中华文化的发展 147
三、中华文化的隆盛 148
四、中华文化的转型 150
五、中华文化的复兴 151
第二节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源泉 153
一、文化观念的革新与延展 153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论争 154
三、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对接 155
第三节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路径 155
一、继承与弘扬 156
二、挖掘与阐发 157
三、协调与适应 160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61
思考题 162
参考文献 162
第七章 天下大同: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163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163
一、奠定统一安定的治世局面 164
二、彰显义以生利的经济伦理 165
三、创建修己安人的精神家园 166
四、启迪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 167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68
一、贡献大同小康、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道路 168
二、推荐为政以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模式 169
三、提供尚和合、贵中庸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70
四、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 171
五、树立人己相合、群己协调的和谐社群观 172
六、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74
思考题 176
参考文献 177
结语 融通中外: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178
附录一 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180
附录二 中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183
附录三 中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185
附录四 中国列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的项目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