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思想与历史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2
历史学两重性片论 15
历史两重性片论 36
可能性、现实性和历史构图 45
“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评康德的历史哲学 56
“普遍的历史观念”是怎样成为可能的?——重评康德的历史哲学 78
一个世界公民的历史哲学——读康德《历史理性批判》 97
论克罗齐的史学思想 114
论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 145
历史理性的重建——奥特迦·伽赛特历史体系观散论 182
评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 217
反思的历史哲学——评罗素的历史观 251
从思辨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 277
沃尔什和历史哲学 291
沃尔什和历史哲学补论 301
历史和历史解释——从德雷的新探索谈起 315
“从身份到契约”——重评梅茵的公式 339
自然权利的观念与文化传统 355
卢梭和他的《社会契约论》 373
评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两百年后的再思考 377
天赋人权与人赋人权——卢梭与柏克 391
从宋初三先生看理学的经院哲学实质 401
略论宋学分野的来源及其历史背景 418
论王国维的哲学思想 427
略论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461
书前与书后
批判的哲学与哲学的批判——序朱高正《康德四讲》 470
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译序 476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译序 494
帕斯卡《思想录》译序及附录 497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译序 514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译序 520
梅尼克《德国的浩劫》译序 524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译序 537
盖伦和他的《科技时代的心灵》 539
《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自序 543
《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跋 556
历史坐标的定位 563
也谈“清华学派” 569
也谈对学衡派的认识与评价 577
回忆吴雨僧师片断 586
释“国民”和“国民阶级”——兼忆侯外庐先生 595
怀念王浩 603
冯佐哲《清代政治与中外关系》序 606
笔谈四则 609
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历史 620
《读书》通讯五则 623
从一本书联想到的 630
“中学”与“西学”——从李陵说起 635
原子、历史、伦理——读《费米传》书后 641
重提一个老问题 650
后记 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