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部分 相关理论阐释与研究框架设计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3
(一)研究背景 3
(二)研究意义 4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4
(一)概念界定 4
(二)理论基础 7
(三)文献综述 9
三、数据来源和具体研究思路 12
(一)数据来源 12
(二)质量控制 14
(三)研究方法 15
(四)分析框架 16
第二部分 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状况的实证分析 19
一、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卫生服务享用差异比较分析 21
(一)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总体健康状况差异对比 21
(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卫生服务享用差异对比 22
(三)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流行病处置差异对比 26
(四)流动人口流行病处置方式影响因素对比 28
二、流动人口内部卫生服务享用差异对比分析 31
(一)流动特征与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差异 31
(二)经济地位与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差异 33
(三)居留意愿与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差异 35
(四)融合程度与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差异 37
三、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39
(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获得感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39
(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获得感变量选择与信效度 42
(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实证结论 51
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逻辑机理与实现机制 54
(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逻辑演化 54
(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扎根研究 56
(三)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逻辑主轴 58
(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模型阐释 63
五、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供给协同度评价模型与量化测量 71
(一)协同效应与协同度量化测量的理论关联 71
(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供给协同度测度模型 73
(三)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 77
(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供给有序度与协同度 81
第三部分 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动力推进策略 85
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外生动力——资源协同 87
(一)卫生资源布局配置现状地理等级分布 87
(二)流动人口总体健康状况空间关系分析 88
(三)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供给空间关系分析 92
(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94
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内驱动力——利益协同 97
(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利益共识 97
(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利益表征 99
(三)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利益约束 102
(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利益分配 104
第四部分 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推进策略 109
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主导能力——政府供给 111
(一)功能划分:事权、财权匹配及技术保障 111
(二)下沉社区:三维主体协同 114
(三)政府购买:规范内容方式 116
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辅助能力——企业责任 119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流动人口健康的作用机制 119
(二)研究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125
(三)企业卫生服务的中介检验 129
(四)政府监管的调节效应检验 130
(五)企业卫生服务供给路径与政府引导策略 131
三、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补充能力——志愿供给 133
(一)卫生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133
(二)卫生服务志愿供给参与意愿测量量表 138
(三)卫生服务志愿供给参与意愿路径分析 140
(四)卫生服务志愿供给参与意愿调动策略 147
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个体能力——健康素养 149
(一)卫生服务利用与健康素养及健康结果关系模型 149
(二)卫生服务利用与健康素养及健康结果模型检验 151
(三)卫生服务利用与健康素养及健康结果路径检验 154
(四)卫生服务利用直接促进及健康素养的间接干预 157
五、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过程能力——流程协同 160
(一)PDCA循环与卫生服务供给流程优化 160
(二)计划阶段:依据需求进行供给决策 162
(三)实施阶段:划分流动阶段精准供给 164
(四)检查阶段:全流程监测与预警机制 165
(五)处理阶段:卫生服务供给质量改进 166
六、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调节能力——约束保障 167
(一)责任约束 167
(二)政策配套 169
(三)法律保障 171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研究附录 175
一、研究结论 177
(一)协同度的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但整体处于不协同状态 177
(二)目标协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利益协同则稳步提升 177
(三)资源协同、主体协同和流程协同是协同度改善的焦点策略 177
二、专题研究 179
(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供给协同度测度研究 179
(二)企业社会责任、卫生服务与流动人口健康 179
(三)包容性发展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公平 179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流动人口复工意愿研究 180
(五)社会支持与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研究 180
三、研究成果 181
参考文献 182
后记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