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问题的提出
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1.2.4研究述评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第2章新趋势: 走向“有组织”的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2.1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创新体系背景
2.1.1宏观上: 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2.1.2中观上: 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协同
2.1.3微观上: 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
2.2国家战略引导下的技术转移过程
2.2.1从市场拉动、技术推动到国家任务驱动
2.2.2“整体主义”趋势凸显
2.2.3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国家力量
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生态场域
2.3.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大平台”
2.3.2“大平台”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生态场域构成
2.3.3“大平台”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生态特征
2.4技术转移中的“有组织”整体性治理
2.4.1技术转移治理: 各主体的作用
2.4.2高质量技术转移的整体治理模式
第3章新模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的
“超螺旋模型”
3.1传统的创新研究理论模型
3.1.1创新研究的缘起
3.1.2创新研究理论模型的演进发展
3.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超螺旋模型”构建
3.2.1“超螺旋模型”的分子生物学原理
3.2.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超螺旋模型”构建
3.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超螺旋模型”的特点
第4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影响
因素实证分析
4.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基于“超螺旋模型”的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
影响因素分析
4.1.2基于文献研究的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4.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2.1研究方法
4.2.2研究结果
4.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4.3.1模型解释与假设提出
4.3.2研究设计
4.3.3数据分析
4.3.4结论与讨论
第5章基于案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技术
转移模式分析
5.1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化模式
——优质果蔬智能化品质分级技术装备
5.1.1项目背景
5.1.2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路径
5.1.3项目成果转化模式: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化
5.1.4项目的超螺旋分析
5.1.5经验总结与启示
5.2以人为载体的知识链深度融合转化模式
——SEBS、PCL医用高分子原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5.2.1项目背景
5.2.2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路径
5.2.3项目成果转化模式: 以人为载体的知识链深度
融合转化模式
5.2.4项目的超螺旋分析
5.2.5经验总结与启示
5.3依托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能人效应”的成果转化模式
——棉花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5.3.1项目背景
5.3.2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路径
5.5.3.3项目成果转化模式: 依托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
“能人效应”转化
5.3.4项目的超螺旋分析
5.3.5经验总结与启示
5.4基于“规模农场+土地托管”的田间应用示范模式
——智能化精准施肥及肥料深施技术及其装备
5.4.1项目背景
5.4.2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路径
5.4.3项目成果转化模式: 基于“规模农场+土地托管”的
田间应用示范转化
5.4.4项目的超螺旋分析
5.4.5经验总结与启示
5.5基于“产学研医全程实时联动体系(利益共同体)”的成果转化模式
——新型血液净化材料及佩戴式人工肾关键技术研发及
产业化
5.5.1项目背景
5.5.2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路径
5.5.3项目成果转化模式: 基于“产学研医全程实时联动体系”
转化
5.5.4项目的超螺旋分析
5.5.5经验总结与启示
5.6基于专利与标准构建行业平台、引领行业发展规范的成果转化模式
——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开发
5.6.1项目背景
5.6.2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路径
5.6.3项目成果转化模式: 基于专利与标准构建行业平台、
引领行业发展规范的成果转化
5.6.4项目的超螺旋分析
5.6.5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6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
工作建议
6.1基于“超螺旋模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团队发展
状态分析
6.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团队的“超螺旋”发展
阶段状态
6.1.2调研案例项目团队的“超螺旋”发展阶段状态分布
6.2基于“超螺旋模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效果
分析与管理启示
6.2.1基于“超螺旋模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
效果分析
6.2.2基于“超螺旋模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
启示
6.3未来阶段的工作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