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网络协议规范

第1章IPv6协议

1.1IPv6地址

1.1.1地址模型

1.1.2单播地址

1.1.3组播地址

1.2IPv6报文格式

1.2.1面临的主要挑战

1.2.2报文格式与数据结构

1.2.3网络控制与协议处理

1.3过渡及地址映射

1.3.1地址映射需求

1.3.2互联网过渡架构模型

1.3.3报文格式

1.3.4技术特点

1.4新型编址与路由

1.4.1身份标识与位置标识

1.4.2基于Loc/ID分离的路由架构

第2章基于IPv6的SRv6

2.1SRv6协议概述

2.1.1分段路由协议组成

2.1.2网络可编程性

2.2SRv6转发处理流程

2.2.1分段路由扩展头

2.2.2SR节点角色

2.2.3报文处理

2.3SRv6流量工程

2.3.1SRTE概述

2.3.2分段路由策略

2.3.3段路由数据库

2.3.4候选路径的有效性

2.3.5绑定段

2.4SRv6组播(BIERv6)

2.4.1BIERv6介绍

2.4.2BIERv6分层架构

2.4.3BIER路由转发

第二部分网络路由转发

第3章IPv6路由协议

3.1ISIS路由协议

3.1.1ISIS架构

3.1.2控制机制

3.1.3报文格式

3.2面向IPv6的ISIS协议扩展

3.2.1ISIS的IPv6扩展

3.2.2报文格式

3.2.3可达性TLV扩展

3.3BGP域间路由协议

3.3.1BGP概念与原理

3.3.2BGP消息格式

3.3.3BGP路由优选规则

3.3.4BGP错误处理

3.4面向SRv6的BGP协议扩展

3.4.1基于BGP的EVPN控制协议

3.4.2BGP对等段BGPLS属性

3.5路由操作系统

3.5.1FRR概述

3.5.2进程架构

3.5.3模块组成

第4章网络路由计算与重路由

4.1网络拓扑数学模型

4.2地面网络路由算法

4.2.1Dijkstra算法

4.2.2Bellman Ford算法

4.2.3Floyd算法

4.3卫星网络路由算法

4.3.1基本路由算法

4.3.2快照路由模型

4.3.3快照路由优化

4.4快速重路由

4.4.1无环路备份下一跳(LFA)

4.4.2远端无环路备份下一跳(RLFA)

4.4.3拓扑无关的无环路备份下一跳(TILFA)

第5章可编程网络转发技术

5.1可编程数据平面

5.1.1RMT架构

5.1.2可编程数据平面设计挑战

5.1.3FastRMT模型

5.2基于决策树的分类

5.2.1报文分类问题

5.2.2内存高效的决策树算法 MBitTree

5.2.3决策树算法的FPGA实现

5.2.4性能分析

5.3可编程数据平面网内计算

5.3.1网内计算

5.3.2网内计算推理模型CAInNet

5.3.3CAInNet数据平面

5.3.4CAInNet控制平面

5.4可编程数据平面键值存储

5.4.1键值存储

5.4.2Magneto设计

第三部分网络传输控制

第6章网络传输机制

6.1QUIC协议

6.1.1QUIC机制及实现

6.1.2传输特性分析

6.1.3QUIC优化方法

6.2传输层协议卸载

6.2.1软硬件协同

6.2.2性能瓶颈分析

6.2.3传输层协议卸载模型

6.2.4传输层协议卸载架构

6.3表示层计算加速

6.3.1研究动机

6.3.2表示层计算加速模型

6.4聚合传输协议

6.4.1聚合传输架构MINAE

6.4.2任务部署

第7章网络服务质量保障

7.1区分服务与实时通信

7.1.1Diffserv区分服务模型

7.1.2区分服务逐跳行为

7.1.3协议流程

7.2时间敏感网络

7.2.1行业应用需求特征

7.2.2TSN组成原理

7.2.3软件定义TSN

7.3确定性网络

7.3.1确定性网络架构

7.3.2控制机制

7.3.3封装格式

第8章大规模IPv6网络管理

8.1传统网络管理

8.1.1传统OAM

8.1.2SRv6 OAM

8.1.3IOAM

8.2网络遥测

8.2.1背景

8.2.2随流检测技术架构与关键组件

8.2.3基于IPv6选项封装的随路检测报文格式

8.2.4基于分段路由头封装的随流检测报文格式

8.3网络智能管理

8.3.1概述

8.3.2基于意图的网络管理架构

8.3.3基于知识定义的网络管理架构

第四部分网络安全防护

第9章网络空间探测

9.1网络测绘

9.1.1网络空间测绘挑战

9.1.2网络空间测绘技术

9.1.3网络空间测绘应用

9.2IPv6地址探测

9.2.1IPv6地址空间探测流程

9.2.2IPv6目标地址生成

9.3网络拓扑发现

9.3.1网络拓扑层级划分

9.3.2Traceroute技术原理

9.3.3假链路和环路识别

9.3.4降低冗余探测

9.3.5无状态扫描

9.3.6别名地址解析

第10章网络空间防御

10.1网络安全及机器学习方法

10.1.1网络安全挑战

10.1.2数据流机器学习

10.1.3数据流集成学习

10.1.4网络入侵检测数据集

10.1.5网络入侵检测模型评价指标

10.2基于概念漂移的网络入侵检测

10.2.1概念漂移类型

10.2.2概念漂移检测器

10.2.3基于概念漂移的入侵检测方法

10.2.4入侵检测方法优化

10.3微边界入侵检测系统

10.3.1入侵检测系统

10.3.2微边界入侵检测模块

10.3.3微边界流量日志采集模块

10.3.4微边界访问控制模块

10.3.5安全融合中心模块

第五部分网络融合发展

第11章云网融合

11.1云数据中心网络

11.1.1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11.1.2虚拟扩展局域网

11.2网络功能虚拟化

11.2.1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

11.2.2SFC原理及架构简介

11.3算力网络

11.3.1需求分析与问题挑战

11.3.2架构模型

11.3.3控制机制/协议流程

11.3.4计算优先网络

第12章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12.1非地面网络

12.1.1NTN概念

12.1.2NTN与5G/6G网络

12.2卫星通信网络

12.2.1卫星星座

12.2.2卫星通信处理技术

12.2.3卫星网络路由算法

12.2.4软件定义卫星网络

12.3UAV网络

12.3.1无人机网络

12.3.2软件定义无人机集群分簇控制

12.3.3大规模无人机自组网路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