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通俗读物。199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初版。之后,1992年由台湾蓝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繁体字版。这本书在选文上力求精,在注释上力求明,同时,以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对孟子的思想作出了评述,这就是“选讲”中的“讲”。因此,它比较通俗易懂,便于青年朋友们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思想。本书问世以来,颇受读者青睐。1995年,张岱年先生曾对本书作出评价:“《孟子选讲》一书,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见拙著《孟子大传·张岱年先生序》,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清华大学为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将本书列入推荐书目,并经过我重订之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再版。对此,我由衷地感到欣喜。这不仅是因为我曾花费心血写出来的这本书,仍将为培养青年一代而继续发挥作用,更因为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向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内容之一,这种胆识诚令人钦佩。回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历史垃圾,遭到无情的批判。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三千年以来,传统文化溶化在民族的血液中,流动在中国人的血管里,凝结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强大“内聚力”。在今日,这种“内聚力”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巨大精神力量。
孟子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他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在社会学说上。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上,强调置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于第一位,个人利益于第二位;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不同于西方强调“自我”的又一种社会学说。可称之为“尚公”的社会学说。
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以国家、社会、人民之乐为己乐,以其忧为己忧。这个命题为“尚公”的社会学说奠定了基本准则。在孟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世世传诵,代代弘扬。从宋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到“五四”时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其源,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二) 在政治学说上。孟子继承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主张“爱人”、“敬人”(《孟子·离娄下》);并提出“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认为人不仅要“爱人”、“敬人”,而且应以“仁”来对待一切的人。
为什么人值得爱,值得敬?为什么要以“仁”来对待一切的人?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良贵”说,肯定了人之生而具有本然的“善”、“贵”,这就是人(每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孟子从“仁”的学说内部,回答了这些理论性的问题,丰富和完善了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
同时,孟子又将“仁”的思想延伸到政治、经济领域,提出了“王道”政治哲学和“仁政”的原则和措施,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以“仁”为理论基石,其核心思想是“仁民”、“保民”,亦即对人民仁爱,保护人民,从而保有人民。虽然孟子的理想政治在封建社会中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他提出的“仁民”、“保民”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曾产生过积极影响。
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经过孟子在理论上的完善以及延伸至政治、经济领域,使之成为“仁”的学说体系。这是孟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贡献。
(三) 在道德学说上。孟子继承了儒家重道德教化的传统,并有创新。他以有无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作为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他重道德教化,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在道德教化中,他特别注重培养人民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道德精神境界的典范。孟子还提出“舍身取义”(《孟子·告子上》),当一个人面临或是伸张正义或是保全自己、两者不可兼得的关键时刻,应何舍何从?孟子的取舍观,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高尚的人生精神境界(即人生观)。
翻开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是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辈出,尤其是在民族、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深明民族大义,以国家利益、人民福祉为重,急公好义,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流血牺牲,义无反顾。他们以生命拯救了国家、民族,以鲜血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他们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气质。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与孟子思想的熏陶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有不少古老的民族,今日已经衰落,有不少古老的国家,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却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与时代潮流并进,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它已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今日中国社会。以孟子为例:在哲学上,孟子的“天人观”,一方面是重“人”,但在“天”这一概念中又保留了自殷商以来原始宗教迷信的痕迹;在政治上,孟子有朴素的民主、平等思想,但又有较浓厚的忠君思想;在思想上,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这与他在政治上的民主思想又是相违背的;在经济上,孟子重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但又不免局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因此,孟子思想中有其光辉的一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免又存在着不足的一面。孟子的思想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亦复如此。今日谈继承中国文化传统,首先有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一番艰苦的梳理,以今日的价值观为衡量的准则,区分其精华与糟粕,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华。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博采外来文化之所长。综合两者,中西互补,创新出为中国今日和未来服务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续,又高于传统的文化;既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部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特色。
青年一代是我们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曾在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的、而且在今日和未来仍葆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能否代代相传,能否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扬光大,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能否永远保持中国特色,这个问题,我们对青年一代寄以厚望。当前,我们担心的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已十分陌生。可以作这样的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的心目中必将日益淡漠,那么数十年或百年之后,中国文化还有没有“中国特色”?还是不是“中国的”文化?这一设想断非杞人忧天,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
近年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已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而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建国四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向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否则易流于形式。这是因为,“爱”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情活动,需动之以情,才能从内心发出真诚的爱。如果青年一代对祖国的文化、历史知之甚少,则对祖国的爱亦甚浅、甚微;如果知之愈深,则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爱愈深、愈切。这叫“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深感让我们的青年一代了解、懂得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千秋大业”,我呼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