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全国各地职业高中及各类中专的各非计算机专业相继都开设了计算机课,它标志着我国职业高中、中专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习计算机,一要学什么是计算机,二要学计算机的操作,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操作。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操作性强。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职业高中、中专非计算机专业都在开设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的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既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重点是侧重操作和技能性方面的训练。

近几年社会上普通中学及职业高中、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资料比较齐全,而适合职业高中、中专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却比较少。在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职业高中、中专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选好教材、用好教材是搞好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保证。出版一套适合各类职业高中、中专非计算机专业适用的系列教材,就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初衷。

根据职业高中、中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特点,这套教材在注重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实用性和操作性,将重点讲述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把各册教材的内容分割成若干个模块,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力求通俗而不肤浅,深入而不玄奥。各部分都采用举实例的方法讲述操作技术;对重点概念、重要的操作技能,力争讲深讲透。

侧重上机操作,将上机指导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是本教材的又一特色。每章后的上机指导内容通俗易懂,操作循序渐进。每个上机指导包括目的与要求、软硬件环境和操作步骤三部分。有些操作练习有详细的参考步骤,其目的是为了举一反三;有些操作练习没有参考步骤,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掌握操作方法。每章的上机指导配合小结、习题,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

本套教材的作者均为从事计算机教育10年以上的计算机高级教师,来自北京市部分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第一线,有丰富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经验,并出版过多本计算机教育的书籍。本套教材第一批共10册,均为中等职业教育中急需的计算机教材。通过本套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维护技能,并具有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对教材内容中不妥或需要改进之处,殷切希望广大师生向我们指出,以便再版时修改和补充。来信请寄: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部(100084)。

这套教材编写的内容对社会上人事部门、劳动部门的技术等级考试也具有指导作用。编 者 的 话

Visual Basic是Microsoft公司为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而推出的一种可视化的快速编程工具,它以其简单易学、语法简洁、功能强大的特色而深受广大编程人员的青睐。目前,愈来愈多的软件开发公司都将其作为自己的首选开发工具之一。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推广和深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和造就一批操作熟练、精通编程、会网络操作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和迫切。

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可以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和掌握Windows应用程序的编写,增强学生的软件开发和使用能力。目前,有关Visual Basic方面的书籍较多,但多为程序员参考手册或编程指南一类的书籍,专门针对职业中学或职业中专的Visual Basic教材却是凤毛麟角,为此,编者从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Visual Basic教学要求出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实际编程经验编写了本教材。

本书的定位不是艰深难学的理论书籍,也不是只讲操作的入门书籍,而是遵循教学规律,按照易学、易懂、易操作、易掌握的原则,结合Visual Basic内部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Visual Basic的编程特点、语言语法和具体控件的应用及编程方法,全书尽量做到概念清晰、讲解清楚、例题翔实、上机指导具体。书中例题均是编者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具有相当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讲解方式上采取先进行系统设计分析、具体开发步骤讲解和程序调试运行三步走的方式,以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在实例源代码中,根据需要加注了说明文字,以利于学生自学时理解和阅读。

全书共9章,内容涵括了Visual Basic编程的精华部分。建议周课时8节,上课与上机比例为1∶1,若条件许可,可适当增加上机量。

吴清萍老师和韩祖德老师审阅了本书,并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同时感谢为本书提供精美图形的各位朋友!由于笔者学识所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谒诚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E\|mail To:ucau@ynmail.com

编者1999年6月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