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不知不觉中,笔者与无盘网络结缘已近十年,回首看看近两年来做的事还真不少,工作笔记又多出了厚厚的几大本,自2002年11月收到本书约稿至今的半年时间里,笔者及工作室成员不分昼夜地分类整理、反复测试验证所有工作笔记,往往会因为一个似乎并不重要的数据,而使一篇实例文稿全面返工。这本书是时间和细致的堆积,笔者在极度疲劳时也曾想偷点懒,少返几次工,但想到读者可能会因笔者的这个偷懒而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时,便会振奋精神重新实验,力求百分之百的准确。以下浅谈一下无盘网络及本书的相关情况。
无盘网络技术作为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各行各业中有着广泛应用。那么什么是无盘网络?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网络中的所有工作站都不安装软硬盘驱动器,通过网卡Boot ROM自举启动系统,然后共享服务器软硬件资源,这种网络就是无盘网络,而这些工作站被称为无盘工作站。为什么要使用无盘网络呢?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每台工作站可以省下一个硬盘,但这决不是它的最大优点,更不是其惟一优点,它的最大的优点在于:管理和维护的方便性。
然而微软公司在推出基于RPL的无盘Windows 95解决方案之后,便再也没了下文,致使无盘技术停滞不前达四年之久,而且RPL无盘站的安装和设置十分的复杂,传统无盘Windows 95已经使人们对“无盘网络”失去了信心,无盘网络比有盘网络配置更加繁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传统无盘网络系统不稳定、软件运行不正常甚至很多软件无法运行。这种状况持续到了2000年初才开始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由于Intel、3COM和QUALSTEM等大公司的介入,使无盘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量高质量的无盘支持软件不断出现,例如Intel PXE PDK、3COM DABS、3COM VLD和Qualstem的LiteNET。与之相对应的无盘方案也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无盘站不能运行Windows 98已成为过去,新的无盘启动机制反过来被用到了RPL中,使得RPL工作站上也可以运行Windows 98了。与此同时,微软公司在其划时代的产品Windows 2000中将终端技术收为标准组件,加上第三方软件Mateframe对终端的支持,使其可以在无盘DOS或无盘Windows 3x下连接Windows 2000 Server而形成所谓的纯软件Windows 2000终端。随着微软升级的步伐,Windows家族已步入了XP时代,但在无盘领域,基于PXE的无盘Windows 98刚刚开始推广,许多无盘网络仍停留在Windows 95、甚至DOS操作平台,无盘网络似乎总是跟不上操作系统的发展,直到最近Venturcom公司推出的一系列的嵌入式远程引导软件产品,这一状况才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2002年初,Venturcom与Microsoft合作开发的Boot-NIC 1.0,专门用于远程启动Windows 2000;另一个BXP产品则专为无盘Windows XP而设计。
目前在无盘技术方面有四个主流,即:RPL无盘Windows 98、PXE无盘Windows 98、纯软件的Windows 2000 终端及纯无盘Windows 2000&Windows XP。可以看出在无盘组网方面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无盘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广,几乎所有有盘站能运行的软件在无盘站都能运行,其应用领域迅速地扩展到了教育、酒店、证券、企事业单位及住宅 小区。
本书以较大篇幅从PXE无盘网络的应用技巧、共享上网、虚拟Internet和PXE无盘网络的优化等方面,全面且深刻提出了在制作PXE无盘网络实践环节必然面对的问题,并给予了完全的解决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4章,即PXE无盘网络的优化所提及的启动速度优化、运行速度优化、稳定性优化、安全性优化和可移植性优化的内容,已在全国各地近三百多个无盘网络中得到验证,读者可以放心使用,在本书中笔者毫无保留地介绍了无盘中内存与内存对话的机制及PNP无盘系统的制作过程;第6章~第9章介绍最新的纯无盘Windows 2000及纯无盘Windows XP技术,之所以加一个“纯”字,只是为了与大家较熟悉的无盘Windows 2000终端相区分开来,因为它们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重点说明了基于Boot-NIC的纯无盘Windows 2000和基于BXP的纯无盘Windows XP的安装过程及其应用技巧;简单介绍无盘系统及无盘工具的安装和使用;附录部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供读者参考。
本书将针对各种无盘技术,结合笔者多年来对无盘技术的研究,以实例形式,并配以大量图片加以全面详细的说明,力求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全面、最核心的无盘网络技术。若有什么疑问可访问笔者个人主页http://www.arklan.com,若有建议或意见也可直接发邮件到webmaster@arklan.com。
本书由方舟网站站长俞席忠编著,一心工作室成员钟宇虹、江西省新余钢铁公司的刘建华、蒋余伟、曾卫华、黄群、邹欣、邹波、李舒亮、钟自洁、袁琨等对本书大量实例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并且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江西省新钢职工大学各级领导和同事们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感谢所有支持本书顺利出版的朋友们。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