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1999年,我投标并承接了中国会计学会的课题《中国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2002年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在图书的题目上专门标出是“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估案例”。从那时候开始,我承接的管理会计方面的课题就一发不可收,陆续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企业成本管理的模式转换》,财政部课题《作业管理(ABM)的系统设计一家上市公司ABM典型案例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中心城市商务成本研究》,以及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项目的相关课题。最近几年中,我和我的研究生陆续为河南一家上市公司许继电气完成了作业成本核算系统以及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做了预算模式的案例研究课题,参与了上海卷烟厂年度预算以及标准成本核算体系的课题咨询,参加了上海凯城房地产公司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课题调研,并有机会到多家上市公司及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据此积累了丰富的案例资料,我所指导的研究生绝大部分都结合他们本单位的实际,以案例形式完成了他们的硕士学位论文。我也陆续在《会计研究》、《财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以案例为背景的学术论文,这些经历和实践为本书的最终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曾为管理会计研究的方法所困惑。在整个会计研究的发展中,由于大量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使得财务会计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外在财务会计领域出现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而与此相关的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相对落后。长期以来,作为成本会计进一步延伸的管理会计在我国理论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在实务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我曾在我主编的《管理会计》一书的前言里为这一现象总结出了三大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财务核算的规范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财政部会计司在近十年里集中大部分精力致力于建设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体系,从而使得我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相比较面言,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才刚刚起步。二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管理会计主要是帮助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升计划与决策的水准。综观国内、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管理会计在帮助企业创造效益上的收效甚微,至今为止,还无法拿出令企业管理层信服的研究成果,从而不仅使会计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研究失去信心、研究兴趣大幅下降,而且使会计实务界也对管理会计现有的方法产生了怀疑。三是从客观上讲,管理会计的研究缺乏类似于财务会计的良好环境,数据的缺乏、企业管理的权变理念、企业管理层的频凡更替、内外控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贫乏等,都造成了管理会计发展的举步维艰。上海财经大学2004年曾经召开了一次中外合作办学的研讨会,在讨论如何引进国外优质教学与科研资源这一问题时,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研究思路。所谓“顶天”就是按照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以使研究成果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所谓“立地”就是要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以便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真正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在管理会计的研究上,我国学术界还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上,这是我们研究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从目前的现实来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可能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途径。对于研究案例的题材选择,我曾经设想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一批典型的案例,而一旦投入精力开展ABC(作业成本核算)研究的时候,我才发现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仅仅完成一个案例就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所以我开始多方面收集国内的案例资料,除了我和学生自己做的案例以外(这占了其中的一半),还有一部分取自于我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这样,才使本书的案例内容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架构。

管理会计究竟研究什么,这是长期困扰我国会计学术界的一个敏感问题。刚开始我们都热衷于大量翻译与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将其陆续写进了管理会计教科书。随后,我国有一部分学者开始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我也曾经有此设想,这就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能为管理会计构造出类似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并发表了若干篇关于这种想法的文章。但从国外的发展来看,这种设想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且依据权变理论的观点,这是一条注定走不通的路。再接下来,国内外学者将财务会计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出现了一批案例研究的成果。坦白地讲,案例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较难为学术刊物所接受,时至今日,好的案例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最近几年里,我和我的学生陆续完成了数十篇案例,而发表的案例只是其中的几篇,这或许也是许多学者对案例研究兴趣不大的原因所在。即使是国外一流会计杂志上的管理会计论文,也多是实证研究的成果形式,只有为数不多的论文是以案例形式发表。此外,要做出高质量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还有两大障碍:一是缺乏较为现实的理论假设,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我国企业特定的制度背景还不清楚,对管理会计多项技术在企业的应用障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层与员工的行为动机、企业经营的内外价值链以及我国复杂多变的产权结构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二是缺乏较为系统的数据库资料。我们现在收集数据无非是四大渠道:第一是发问卷,平均的有效回收比率一般在10%以内,而且企业对一些关键数据大多采用回避的方式,导致问卷的质量下降;第二是通过公开披露的报表数据资料,但是管理会计研究所需要的许多数据在报表里是无法找到的,这也增加了数据收集的难度;第三是采用访谈的形式,直接走访被调研的企业,但这一方式受对方的重视程度以及调查样本数量的限制,往往效率很低;第四是通过中介商,例如购买数据库或委托中介商进行数据的收集,这一方式同样存在数据收集的成本问题以及数据的针对性不强等   问题。

案例研究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取得较为真实的数据。本书的案例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第一手资料,其真实性不容怀疑,在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依据国外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理论与相关技术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所做的一些研究。依据笔者的设想,准备将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都在我国的一些典型企业做成案例,这不仅有助于为其他企业的推广、应用和借鉴,而且也有助于对案例所暴露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研究假设,为进一步开展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

本书的内容基本覆盖了管理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绝大部分的案例都经过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相关参考资料以及思考题和计算题。本书适用于会计专业的研究生、MBA和EMBA的学员,也可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进修班和MPAcc(职业会计硕士)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全书的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章,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会计经验研究。主要是依据国外学者Ittner和Larcker提出的价值管理的框架所做的理论阐述。它涉及管理会计的各个主要领域,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来检验管理会计的技术在实务界应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研究管理会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本量利分析。简单介绍了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的方法,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第三章,预算管理。用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资料阐述了某中外合资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讨论了我国现阶段实施全面经营预算所面临的一些难点。

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研究河南上市公司——许继电气实施ABC(作业成本核算)的案例,讨论了该企业实施ABC的原因、ABC在制造业实施的基本状况,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在我国实施ABC的可能性。

第七章至第十章,主要研究ABM(作业管理)的案例。内容包括标准作业成本的设计、作业成本的信息用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设计、作业成本核算用于企业生产成本与销售费用的控制等。为了检测ABM的使用效果,我们特地在案例企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作了分析。

第十一章,上海宝钢集团采用标准成本核算的案例。详细叙述了该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核算的实施情况以及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十二章,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实施成本控制的案例。通过对该公司一个典型的房地产项目的解剖,研究了该类行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暴露的各种问题,以此提出房地产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制度。

第十三章,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案例。人才培养成本一直是高等院校多年来争议的焦点,本案例从人才培养的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领域极具争议的相关问题,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作了尝试性的量化分析。

第十四章,第三方物流成本核算的案例。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第三方物流的成本如何定义、如何计算与控制还相当陌生。在国内,本案例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尝试,对于尽快制定第三方物流成本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第十五章,证券行业浮动佣金制战略成本管理的案例。我国证券行业绝大部分偏重于资本市场的运作,较少探讨成本核算的问题,本案例结合几种不同的金融工具详细分析了实施战略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这一研究对证券业运用战略成本有一定的意义。

第十六章,现金流量表分析与使用的典型案例。通过上海的某大型商业企业的年度现金流量表给出了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方法,并将企业的产品寿命周期与所处的市场周期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大大拓展了现金流量表的使用范围。

第十七章,企业决策的几个典型案例。分别从企业的定价决策、产品生产决策以及长期投资决策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企业做出各种类型的决策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第十八章与第十九章,平衡计分卡的案例。第一个案例讲述的是一家婚纱摄影企业如何依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为企业摆脱困境寻求关键因素,第二个案例是我国台湾地区一家电信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具体做法。这两个案例不仅详细描述了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及具体实施过程,而且在运用平衡计分卡提高企业管理业绩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第二十章,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MBO(管理层持股)的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正在兴起的经营者持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了持股比率、持股计价、股权激励等重大问题,并通过案例的解剖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对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尽管笔者试图将本书打造成精品,但事实上离这一要求相差太远,案例之间还缺乏体系上的前后一致性,案例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案例所涉及的范围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案例的行业分布以及规范性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笔者已经尽力了,书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有待笔者在以后再版时加以改进,笔者将对书中出现的任何错误负责。在此,笔者要感谢许多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首先感谢部分案例的原作者,他们是宋岩、朱丹、徐健儿、余景贤、贺瑜、陈凯章等;感谢我的研究生在参与课题并撰写案例所付出的辛劳,他们是童卫华、文东华、程明、李长虹、沈红波、方亚兵、杨惠辉、郭秀娟、刘婧、区婉君、郭浩环、马捷等;特别要感谢在本书的改写与最终的文字校对完成所付出艰辛劳动的几位研究生,他们是程明、刘冬、傅立波、李利、吴佩旆。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陈信元教授等率先推出的财务会计案例给本书以极大的启发,李增泉副教授参与了第一章的写作与资料收集,陈冬华副教授为本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书中的主要案例企业许继集团的财务总监马保州以及财务部长曾立军、财务处长方银亮、成本科长刘文欣等为本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课题给予了大力协助,对于他们的无私援助,在此深表谢意!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本书的出版上给予的关照、理解与大力支持。最后要感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为本书的写作提供的办公设备及数据处理和文字打印等种种方便。

                                                    潘飞

2005年2月19日

                                      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