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其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在他们今后工作中将发挥的作用,并应掌握会计的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将“会计学”作为核心课程。

这本《会计学教程》就是专为我国高等院校非会计学专业经济、管理类学生编写的教材。它不仅可作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教学之用,而且可以作为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非会计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用书和自学用书,还可作为MBA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合理,便于灵活组合。

在编写本教材时,我们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 针对性

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不一定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没有必要将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搞得清清楚楚。他们在担负各种经济管理职责时,需要了解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能够利用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也需要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了解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会计政策与方法的性质、优缺点和适用性,以及这些政策与方法的选择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影响。本教材充分意识到必须针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在编写时,只注重讲解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处理中各种政策与方法的选择,不求细而全,只求少而精。同时,我们认为,作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理应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与会计相关的经济业务的性质、特点、基本处理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因此本教材融入了借款费用、租赁等业务的讲解。

二、 时效性

会计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会计是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特别是我国最近十多年来的会计改革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1992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拉开了新时期会计改革的序幕。迄今已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达到16项之多,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关于“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这些制度相配套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尚在征求意见中,相信不日即将颁布)。财政部也计划在3~5年时间内建立起我国的一套会计准则体系,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这些事实都说明,会计常学常新,不断发展。本教材在编写中,不仅对会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做了讲解,而且对新经济、新环境下出现的若干新会计事项的处理原则与办法也进行了讲解,例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讲解并没有像会计学专业的教材那样深入而具体。我们相信,本教材更应在今后的修订中,除了讲解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外,随时增加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中的新准则、新制度。

三、 通俗性

由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并没有逐步学习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课程,而是糅合在一起学习,势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为保证学习效果,增加学生自学条件,我们在语言表述方面,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综合上述考虑,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安排和其他同类教材,本教材共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会计学原理部分,包括本教材的第一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第二部分是财务会计部分,包括本教材的第四至第十六章,主要是介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的原则和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列报与分析。

本教材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不同高等院校在开设《会计学》课程时,设置了不同的教学课时。我们认为,如果本课程是3学分,那么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的内容可以不讲或略讲;如果本课程是4学分,那么本教材的所有内容都应该讲解,但应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对教材中值得讨论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在课后有更充分的能力发挥。当然,本教材中也有一些难度、深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在讲课时可做适当删减。

本教材由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永泽教授主编。教材编写大纲、初稿的修改及全教材的总纂工作由刘永泽教授主持并完成。为保证书稿质量,初稿完成后,参编人员进行了交叉审稿,提出了很多宝贵而中肯的修改意见,最后经主编审定。本教材的编写分工是:第一、九章由刘永泽同志编写;第二、十六章和第五章第二节由韩跃同志编写;第三、四、八、十章和第五章第一、三、四节由陈文铭同志编写;第六、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由孙光国同志编写。

本教材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于明编辑的热心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尽管我们完成了所有书稿,但我们仍然忐忑不安。因为我们知道,本教材的体系与编写方式在目前的同类教材中尚属罕见,也仅代表了我们的想法和观点,本教材在安排和表述上可能不是十分恰当。同时,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作者的学识水平和教学经验不足,本教材在很多地方难免有某些失误甚至错误,恳请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时一并考虑。

作者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