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主要面向金融学和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书中介绍了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以及一些学派的理论观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货币经济学模型,提高阅读国外前沿文献的能力,了解宏观金融领域里的学术新动态,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对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的科学性见仁见智,看法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不管它的内容有多少真理或谬误,要正确地评价它,做到“洋为中用”,首先必须了解它,掌握它,否则就会产生盲从或盲目地排斥。一种学说,被越多的人所了解,它的价值也就越难以抹杀,谬误也就越难以遁形。正因为如此,对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作一些介绍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国外这方面较高深的教材往往为追求形式的简洁而将公式推导过程作过分的简化处理,这对于数学基础好的读者来说固然体现了一种形式美,却给初学者增加了很多困难,许多本来有志于在经济学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往往就是由于看到满书的公式望而却步的。而事实上,初、中级和高级经济学教程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表述所用工具的差异,就其内容来说,并不像形式上的差异那以大,一些高级经济学教程的内容,其原理其实可以“翻译”成比较浅显的白话。为了减少读者的学习困难,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除了对公式的推导做了大量的添遗补缺工作外,同时以专栏的形式介绍一些资料,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理论后面的现实背景;大部分章节的思考题,都包括一些实际案例,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理论的用途,并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正文后面还编写了一个数学附录,力求使具有本科经济学专业数学知识的读者基本上都能读懂本书。也许这在数学较好的读者看来是多此一举,但我们认为,对许多读者来说,这样做可能还是必要的,是否如此,我们期待着读者的评判。
在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这一问题上,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国内有一种倾向,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数理研究方法过于推崇,认为只有实现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对此我们不完全赞同。我们赞成一些学者的看法,中国式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西方相比,并没有优劣高低之分①。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元的,数学并不是惟一的工具,在经济理论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使表达更为精确,论证更为严谨,从而增强结论的说服力。但数学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离不开符合实际的假设前提,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数学只是一种分析论证的工具,它不能代替经济学。总之,我们认为,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既不要盲目排斥,也不要迷信,经济学要更多地面向经验的和具体的经济现实。
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对一般西方经济学教材中都有介绍的内容从略,如新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和合理预期学派对货币作用看法的理论模型等。此外,为方便读者查阅名词概念,在每章后均列出关键词索引,括弧里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所在的章、节和大点。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入世后我国货币政策的外部环境和现实选择》(02JAZJD790031)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世后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稳定价格目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03BJY098)的阶段性成果。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陈雨露教授,蒙他惠赠所主译的《货币经济学手册》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等大作,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资料。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客户与产品研究部副总经理钱用道副教授,对本书的内容和框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使笔者深受启发。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曾刚、杜春杰和陈仕云同志,为我们提供了这次机遇,特别是组稿编辑陈仕云同志,为本书的出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们的高质量工作使本书减少了许多错误。2003级硕士研究生陈燕权、陈红辉和邱群霞同学编写了参考文献。在此,谨向所有曾无私地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首先由我提出各章的具体内容构想和主要参考资料,然后各人分头写作,具体分工如下:第一、二、十章和全书的修改定稿,邱崇明;第五、九章,卢宝梅;第六章与数学附录,李雅丽(其中用线形代数方法介绍协整原理,金明航);第七章,牟敦国;第三章,金明航;第四章,占硕;第八章,张林涛。全书完稿后,我们曾在部分研究生中试用以征求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但因我们对现代西方货币学说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材试用的时间也太短,所以,本书肯定存在错讹之处,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邱崇明
2004年10月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