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Introduction
什么是新媒体?这是一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正如卡罗琳·马文所说,旧媒体曾经一度是新媒体,而新媒体又在不断地变化与演进。到底什么是新媒体?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多重提问。那些提出问题的人通常希望了解新媒体历史与现状,也许更重要的是它的未来。
《新媒体百科全书》首次尝试给出一个全景式的描述。书中设置的条目基本覆盖了整个新媒体领域。在条目的选择上着重关注新媒体技术与产品,例如:光盘、万维网、流媒体,它们对于新媒体目前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影响深刻。同时,新媒体的发明和使用环境也被列入选取范围,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描述了与新媒体相关的概念、背景和趋势。如:虚拟现实的历史是什么?MP3从哪里来?谁是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这些主题为什么重要?它对今日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读者可以发现答案是如此的清晰准确且通俗易懂。
总体而言,书中的条目展示了新媒体领域过去发展历程、现在所处的状态,以及我们与新媒体共同奔向的未来。条目收入大量的与新媒体相关的人物、地点、思想和事物。当然,一本百科全书不可能包罗万象,甄选的过程中,我们在坚持必需的主观性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兼收并蓄,选择原则严谨而开放。我们希望能为那些对新媒体领域某些主题感兴趣的人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这本书还可被看作是一部关于新媒体过去和现在发展状态的编年史。从头至尾通读下来,读者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新媒体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去体会新媒体的历史与意义。
也许有些人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在切入新媒体的历史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背景知识。有人可能认为,新式媒体之所以新是因为他们是新出现的。可是,假如我们要去了解是什么使它们新出现,历史就显得至关重要。简单地说,新媒体并非直接来自于工程师、营销人员、程序员的头脑中完全成熟的想法,而是来自于它们之前的媒体,来自于我们大家使用新、旧媒体当中所得的经验,这些媒体在我们的思想中灌输了我们自己构建的——或者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象中要构建的成果或关系。马歇尔·麦克卢汉注意到:一种媒介的内容往往取自于另一种媒介,而在涉及新媒体时,其内容通常都来自于之前的媒体。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对新媒体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观看“后视镜”。除了将新媒体与之前的媒体进行比较,我们没有别的了解新媒体的途径。因此,我们对什么是“不太新”的媒介,以及什么是新媒介的先锋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才有了阿帕网和因特网这两个条目)。
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被开发出来以后,“旧”媒体也还在被使用。如果想知道“什么是新媒体?”,不妨看看这本书。尽管这样依然不能彻底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我相信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当提问者打开书本阅读时,一切都会变得如此清晰:对于新媒体的唯一完美的定义无疑来自于对历史、技术和社会的综合理解。当一个人问“什么是新媒体?”并且期待言简意赅的答复,这无异于在问“什么是电视?”同时盼望能读懂电视机对一盒麦片所产生的技术和社会影响。新媒体电视会是一台电脑吗?它是通过一根电话线,还是一根光缆传输数据?抑或是采用无线数据链接?这些都是,又不仅仅如此。按照威廉·吉布森的说法,未来即此,它只不过还未普及而已。在我们将要完成这部百科全书之际,10个年头的《连线》杂志也已填满我办公室的书架。令人诧异的是,这本向普通大众介绍新媒体的期刊,在过去10年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一开始薄薄的单行本到厚版本,再到后来极薄的那种,从新媒体到旧媒体。俗话说,华尔街的胜衰起伏和裙脚高低颇有关系,也许通过每一期《连线》杂志的页数,我们也能细致了解人们对新媒体信息的兴趣以及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会发现“未来”与曾经的想象相吻合。比如《连线》第1期第1卷的封面,把“布鲁斯·斯特林预见了战争的未来”作为特写故事。故事中,斯特林根据海湾战争的经验描绘了美国军事技术准备。尽管如此,斯特林所描绘的并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是为1992年以及将来所设想的工程和技术。无论是从斯特林的故事,还是以后各期的《连线》杂志中,我们都无从获得远景规划。尽管斯特林可能获知军事部门设想中的军事远景,但他不可能知道10年后美国会在阿富汗作战,也无从知道使用这些技术的后果——美国军事部门也不知道。
《新媒体百科全书》考量了新媒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用以解释思想和技术的起源。新的媒体可能会变旧,但考察过去200年里的出现的媒体,它们都没有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媒体又并未陈旧,而是被再现、再造、修改和调整。正如艺术家和音乐家不可能摆脱前辈的影响一样,新媒体是旧媒体的延续。
事实上,百科全书本身并不是什么太新的媒介。我们知道,虽然古希腊人发明了百科全书的概念,定义其为广泛研究或“知识循环”(参见希腊Enkyliospaideia),但通常认为第一部印刷本的百科全书出现在16世纪(第一部可能是保尔·斯卡列克的百科全书[seu orbis disciplinarium, tum sacrarum quam prophanum epistemon],1559年印刷)。而著名的狄德罗《百科全书》则要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产生于18世纪的苏格兰。
尽管百科全书的历史渊源甚早,但直到20世纪初,字母排序法、文献学、索引、交叉引用和图例等这些标准才成为规范。也正是这段时期,我们开始注意到在美国和欧洲媒介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百科》运用一种最神圣古老的媒介——百科全书的形式,评估了目前最新媒介的状况,它的出版无疑是知识循环领域的又一次大转折。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生平、作品和思想列入本书的人,他们让知识的循环得以周而复始。我还想感谢那些撰稿人,因为他们的努力、知识和耐心,我的工作才能轻松无比。感谢助理编辑乔迪·怀特,他有效组织监管工作的进程,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感谢Moschovitis组的希拉里·普尔、瓦莱丽·托马塞里和索尼娅·马特尼维克给予百科全书很多关爱,并提供很多指导性建议和好主意。玛格丽特·西韦尔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和同事,因为有她,此书才得以理念清晰并付诸行动。杰克·德雷格和米克·布莱克也对本书有所帮助。感谢因特网研究人员协会的很多成员,他们不吝时间地给了我很多建议和信息。最后,要感谢我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学生和同事,特别是那些传播系和电子视觉实验室的学生和同事,是他们帮助我理解新媒体如何运作,新媒体从哪里来,以及新媒体如何发展的——他们是我最该感谢的人。
——琼斯·斯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