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国内的并购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随着80年代以后国内企业并购实践的兴起而开展的,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并购著作,对国内企业并购实践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当时国内大部分著作都是以介绍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常识为主,缺乏对企业并购各方面内容的专门化的研究和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企业并购实践不断发展和深化,并购种类更多,动因更加多元化,程序更加复杂,市场日益扩大,对并购的研究也不断深化。近年来,除了大量引进国外企业并购著作之外,国内的并购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动向,譬如,学界和业界的一些人士开始做中国年度并购报告之类信息汇集性的基础工作,这对于做进一步并购研究的学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又如,开始出现以书代刊的中国并购评论之类的刊物,对并购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案例进行讨论。年度并购报告和并购评论刊物的出现反映了国内并购研究本身的专业化分工趋势,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企业并购丛书”正是这种趋势的反映。《并购经济学》用经济学理论探讨企业并购的演进、动因、并购整合、跨国并购、并购防御策略、并购管制等问题,介绍各类并购的基本经济学原理,为企业并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个经济学维度的阐述,对那些希望从较深入的理论视角考虑并购问题的读者可能会有一些启发。《并购实务》则是一本纯粹的并购操作实务和实践知识介绍的读物,对当前国内企业并购中涉及或可能涉及到的各类操作和实务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国外并购实践中的同类问题的介绍。而《并购案例》是给那些对具体操作案例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了33个近年来国内外重要的并购案例,每个案例都基本按产业背景、并购各方的概况、并购动因、并购交易过程和结果为叙述方式展开。

20世纪90年代初,并购还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课题,但当我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并购著作(公司兼并与收购.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时,并购热潮已在国内兴起,也正是并购实践的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鼓励影响了我当时博士论文的选题(资源配置与企业兼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之后,除了继续进行并购研究之外,我还参与了许多企业并购的实践工作。在90年代中叶第五次全球性并购浪潮出现之后的1998—1999年间,我刚好有机会到美国雷鸟国际管理研究生院(Thunderbird,The American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对企业并购做访问研究,这使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西方企业的并购理论与实践。回国后,根   据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的并购实践,出版了新的并购著作(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之后的几年里,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企业的并购活动和并购研究项目,同时作了大量有关并购问题的演讲。仅2001年和2002年,就应邀在各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高校作了50多场报告,还应邀参加了数十期相关电视节目的制作,这使我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对并购知识的强烈需求,为此,我更新了原来的并购著作,主要结合现实增加了一些并购案例,出版了《企业并购:理论?实务?案例》(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一书,当时我希望用一本书介绍并购理论、实务知识和一些具体案例,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对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和探讨。而这次清华版的“企业并购丛书”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让我有机会更有针对性地、更为详细地向各类读者介绍国内外并购的相关知识。

《并购经济学》是以我负责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企业并购的产业组织研究”,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建设资助项目)为基础加以修改补充而成的,姚瑜琳、戴榕和陈睿等同志参加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购实务》一书的第2、4、15、16和17章由我撰写,第1、3、5与6、7、8、9、10、18章则分别由我和戴榕、郑积彩、孙建伟、王子贤、朱姝、朱幼琪、刘云等同志合作撰写,第11、12、13、14章则分别由刘敬斌、朱幼琪、罗磊、郑建伟等同志撰写。《并购案例》一书由我负责确定案例的选题、每个案例的结构、内容和具体的格式、体例,具体由34位研究生编写,最后由我进行统稿和修改。上海财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公朴教授不仅认真审阅了我的写作提纲和研究大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而且还在百忙之中为丛书写了序。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夏大慰院长、上海财经大学的王玉教授、山东大学的杨蕙馨教授和辽宁大学的唐晓华教授还为丛书提供了简短的评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撰写和组织撰写这样一套丛书是一项很费时也很辛苦的工作,为此,我的同事、亲友和其他许多人都为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当前企业并购的理论和实践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尤其是国内的并购实践,处于快速的变化和发展阶段。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丛书仍然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的E-mail为ganchh@hotmail.com,传真为(021)65651754。我的并购研究将会继续下去,我和我的并购研究团队现在的研究重点是从理论上探讨那些中国企业并购重组实践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版中国企业并购问题研究的著作。

干春晖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