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前言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书是为了教学需要,在多次讲授的基础上编著的。
我们伟大的祖国素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明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政治制度建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各个朝代所建置的政治制度有许多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但作为管理国家的一门艺术,创造了人类有益的灿烂文明。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落后的制度。我们力图以马列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中国4000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并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作了一定的探讨,作为历史借鉴,无疑是有益的。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 以马列主义政治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研究了从夏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变化、沿革及其规律性。
(二) 对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国家元首制度的特点及其更替的规律性根据历史发展阶段给予总结。从其称谓看,先后为王、皇帝、总统、主席等。从其更替方式看,由血缘继承制逐渐走向选举制。从其职权看,由集权于一身,间或分权出现,逐渐走向形式上的五权分立,最后出现了代表人民利益掌握国家权力。
(三) 对中国历代政府中行政首脑与中央其他权力机构的关系,按历史朝代的沿革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就政府的类型而言,有王权政府、皇权政府、合众政府、军阀政府、人民政府。就其职能而言,有立法、行政、军事、司法、监察等几个系统。为了管理方便,又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划分。因而,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又给予规律性总结。
第一版前言中国政治制度史(四) 对中国历代监察组织,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吏治的需要,十分注意对国家各级官员监察,为此建立了监察组织,并且逐渐从国家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使监察机构直接受命于国家元首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突出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甚至到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于行政组织之外的监察系统。对此,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一文中,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很好的制度”。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无疑对现行监察制度的建立有所裨益。
(五)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作了系统的分析。官吏是治国之本,官吏的好坏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当然,历朝统治者十分注意官吏选拔。因而,选拔官吏的方式,亦不断变更,由世官制、中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最后发展到国家官吏升级考试制。美国亚尔保德·兰英说:“远在纪元前2200年前,中国已有精密的国家考试制度,其目的在考选官吏”(美)亚尔保德·兰英著新法考试,浦漪人译北京:正中书局,19351。可见中国考试制度源远流长。用科学态度总结这一历史遗产,对现行的中国式的人事考试制度的建立,肯定会有某些启迪。
本书是在王惠岩教授的亲切关怀与指导下,并在他的《中国政治与法律制度史讲义》(1962年)有关部分的基础上,由张创新起草初稿,脱稿于1983年12月。曾在校内印行。中经几次修改删减,增添一些新的研究心得,并参考和吸取了他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最后由王惠岩教授定稿。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作者
1989年5月于吉林大学
第二版 前言
修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它使我们感到极大的欣慰。因为它标志着我们在这一科学研究领域完成了质的飞跃。由一本目前大学政治学专业的本科教材变成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基础理论的学术专著,整整花费了15年的时间。如果说15年前的这本书更多体现在从二十六史(及其他相关的古籍)中将有关政治制度问题加以编撰、分析,给予规律性认识,那么修订后的这本书则主要侧重于在对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上政治制度给予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对同一政治制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内在的特点,而且这种比较分析是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寻找出内在必然的本质联系,其特点也就不是标签式的,而是对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概括与预测。
15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历史研究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们研究视角随着学科进展而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我们撰写了几本有质量的学术专著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我们已将这些学术研究新观点吸收到本专著来,从而增强了其学术品味、学理的分析、理性的开拓。同时,我们又大胆吸收了与我们学术观念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学者研究的新成果,更为本专著增添了新特色。
综观本书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学术观点的创新,形成一家之言。已往学术界的通行看法认为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于氏族说,而作者则倾向于中国国家产生前即是酋邦式氏族,因而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于酋帮式氏族说,这就导致中国早期国家一经产生便是中央集权的,从而有别于古罗马、古希腊国家一经产生便是民主的。同时国家元首的称谓亦是应时而变的。先后为王、皇帝、总统、主席等。其更替方式由血缘继承制走向选举制。从其职权看,由集权于一身,间或分权出现,逐渐走向形式上的五权分立,最后出现了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新型制度。又如中国历代社会的最高行政长官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后又呈现不同类型即独相制、群相制、兼相制。就政府的类型而言,有王权政府、皇权政府、共和政府、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人民政府。
第二版前言中国政治制度史二是体例新颖,结构严谨。本专著突破了以往史学以断代为基本线索、以朝代发展为基本脉络的旧研究体例,形成了以社会发展形态为纲、列出若干个小题目、加以分门别类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给予规律性认识的新体例。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仅力图阐释每一种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深刻剖析每一种制度转换的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原因。
三是论从史出,说理充分。我们力求做到每一种观点都建筑在大量史料分析基础之上。因为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认识;史料不充分,认识就不全面;史料不准确,认识就会发生误差。史料是从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实际出发点和根据。同时,我们也力戒用今人的眼光、思维模式去套古人,从而得出那些不合情理的结论。如,我们谈国家,必有国家元首。我们较早地使用了历代国家元首的称谓。那么中国历代有没有国家元首的称谓呢?《尚书·益稷》中说:“元首明哉,股肱良哉。”这里的元首即是君主,股肱即大臣。可见,历代已有以元首代表君主之意。目前“古代国家的元首”的提法已被学术界所认可。
四是重于理论分析,提出一些新见解。应该说《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初版十分重视对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中的历史资料给予广泛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这就为再版《中国政治制度史》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再版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则倒重于高层次理论上的阐述,重于学术上的创造,提出不少富于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其一,阐述古代政府的角度新。以往研究古代断代政府的论著,要么从历史学角度来研究古代政府,要么从政治学角度来研究古代政府。而我们从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政府,从而弥补了旧史学工作者研究国家政府仅仅从史料出发,而没有给予规律性认识之不足,同时又避免了脱离中国历史特色单单从一般理论上泛论古代政府的弊端。其二,研究理论的突破。在研究古代政府的过程中,我们比较注意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古代政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作者提出的秦汉时期独相制的命题实质上是对以往的这个时期群相制观点的一种否定,应当说这是对中国宰相制研究的一个理论上的新突破。其三,研究方法上的更新。我们不但注意静态层面的比较研究,而且也注意动态层面的比较分析,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本书构思过程中,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学家王惠岩教授认真审阅了本书的写作大纲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
2003年12月20日于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