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非寿险精算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在中国还刚刚处于起步的阶段。实际上,非寿险精算乃至整个精算科学领域都属于外来品,我们都是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2000年,谢志刚和韩天雄老师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一书。尽管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这本书中难免有错误,许多人都声称看不懂。但是这本书几乎是中国在非寿险精算领域中最早的一本书,被后来的众多学者所借鉴和参考。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非寿险精算包括非寿险精算数学基础、非寿险费率厘定、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以及非寿险再保险几个领域。如果再考虑非寿险精算实务,则非寿险精算还应该包括偿付能力监管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我国的学者对非寿险数学基础、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以及偿付能力监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研究能力比较高。可以说,我国学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比国外的学者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领域的知识体系也已经比较完善。但是,相对而言,非寿险费率厘定和非寿险再保险等领域的发展在我国比较滞后。由于其非常复杂,相关的知识体系迄今为止还不是很完善。所以,目前所出版的非寿险精算相关书籍中或者是把这些部分略去,或者是仅仅点到为止。
非寿险精算学属于金融学科,与数学的联系非常密切。非寿险精算的发展和完善都是以数学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但是,非寿险精算又不仅仅是数学。它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不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非寿险精算与实践有密切联系。高深周密的数学模型并不一定能用于实践。所以,我们不能把非寿险精算与实践脱离开来,而仅仅讨论和推导理论上的模型。
因此,鉴于非寿险精算的发展情况以及非寿险精算的特征,本书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其一是努力完善非寿险精算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非寿险费率厘定和非寿险再保险这两个不太完善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其二是努力把本书简单化和通俗化,注重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而不强调复杂的推导; 注重不把本书写成一本理论性强的数学书,而是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看懂本书。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我们课题组对有关非寿险精算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总结,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著作和论文。在经过了长时间谨慎周密的讨论和筹划之后,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起编著了这本《非寿险精算》。本书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非寿险精算基础,介绍了非寿险精算的基本概念、原理、各种相关术语和基础知识等;
第二部分为非寿险费率厘定,介绍了厘定非寿险产品费率时应该采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调整费率的方法;
第三部分为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介绍了保险公司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分类以及各类准备金的提存和评估方法;
第四部分为非寿险再保险,介绍了再保险的类型、最优再保险、最佳自留额以及再保险定价和准备金提存的各种方法。
本书的特点在于全面阐述非寿险精算的理论知识,介绍了非寿险精算学的整个体系。本书的目标读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保险精算专业的学生,满足他们对保险精算知识进行全面了解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包括非寿险保险公司中从事精算工作的员工,本书可供他们系统地掌握和复习有关非寿险精算的知识。
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每章开始时设计了引语,以引起读者对本章的浓厚兴趣,并对本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各章中间,我们还单独列出了许多例题。这些例题或者是解答的案例,或者是仅需要了解的复杂推导证明。这些例题对学生更好地掌握非寿险精算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在各章结束时我们还设计了习题供大家练习和自我检查。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所设计的习题不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本书时还应该进行更多的练习,强化掌握知识。同时,出于通俗化和简单化的目的,我们没有介绍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参考相关的书籍和论文。
本书是团队工作的结晶,缺少任何人的努力都无法完成。本书由粟芳总负责,包括全书的整体筹划,初稿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的工作,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本书的初稿编写工作分工如下:
粟芳: 第一章至第十二章
樊帆: 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
周颖: 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一章
由于非寿险精算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本书难免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粟芳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