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新坐标高等理工教材与教学资源体系创新与服务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市场的拓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变化,这个变化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定位和教学要求中,也必然反映到对适用教材的需求。本项目是针对这种需求,为培养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提供系列教材。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面向全国教学研究型和教学主导型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教学,覆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现培养知识面宽、知识结构新、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需要。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概括如下:

1 教材的类型、选题和大纲的确定尽可能符合教学需要,以提高适用性。教材类型初步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拟按电子信息大类编写,以体现宽口径; 专业课包括本专业和非本专业两种,以利于兼顾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扩展知识面的需要。选题首先从目前没有或虽有但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开始,逐步扩大。

2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提炼与更新,反映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让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又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3 重视工程性内容的引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能力。工程教育是多方面的,从教材的角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手段的发展,为学生建立工程概念、进行工程实验和设计训练提供条件。

4 将分析和设计工具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

5 教材的结构上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叙述上要易读易懂,适合自学。配合教材出版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习题集和习题解答、电子课件等。

本系列教材已经陆续出版了,希望能被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使用,并热忱地期望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告诉我们,通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必然会形成一批精品教材,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欢迎对编委会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  “通信原理”属于“迅速发展和应用性强”的通信电子类专业通用性基本原理课程。它是从基础课向多门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纽带;而课程选材不断更新却是体现教学质量的要素之一。王秉钧教授主编的《通信原理》属于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为了便于读者提高学习效率和青年教师参考,兹编订该书的配套学习指导。

本书的构成形式不同于一般习题集或解答模式,可归纳以下特点:

1. 注重阐明通信原理各章节主要知识点的思路、概念和分析方法与技巧,以揭示相关系统和模块的技术思路和性能实质。

2. 重视对各种编码与传输系统中信号变换的数学模型的分析过程,并阐明其物理机理,这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更便于读者透彻理解课程内容。

3. 每章穿插了与重点节段内容紧密配合的例题,全书共180个,并分为三个层次:

 典型例题每章4~8个(题号前标注⊙) ; 

 数个与典型题相关的扩展性例题;

 引发读者分析思路、联系实际应用的参考例题(标记*) . 

典型例题有利于透彻理解重点内容,并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4. 各章后均附有多个随问随答式“填空”条目,覆盖全章基本要点,以引导读者全面掌握知识点。

另外各章只给出了适量或少量习题,一般为基本题目,不难不繁,与章节知识点相对应。

这些特点表明,本书不仅仅与主教材配套使用,而且各章节内容均具完整性,因此也可以作为独立教材或教师备课和出示考题参考,更有利于学生复习总结和备考参照。

在本书的书写过程中,本学科组卢燕飞副教授、张立军副教授,以及霍炎和付立两位博士生,提供了部分习题及答案。这里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有限,必存在考虑不周和疏漏之处,诚望业界专家、同仁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与指正。

  作 者2007年3月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