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迈入新世纪和加入WTO,我国正逐步地参与国际竞争,同世界接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
市场化的运作,英语作为国际贸易用语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上也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既有专
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人才。在这一新形势下,一些有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
业,商务英语已经进入了很多高校的课程之中。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它为
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
力,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人才,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上时代的节奏,符合
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需求,已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日益发达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各大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上各阶层商务工作者的需求,
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商务英语系列课程教材》。目的是帮助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的国际贸
易专业的学生有效地解决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更多的人通过商务英语系列课程的学习
,快速提高商务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迎接
国际竞争的挑战,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商务英语系列课程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之一,本系列教材包括《
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精读本)》、《商务英语选读(泛读本)》、《商务英
语写作》、《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口译》、《国际商务英语综合教程》、《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支付与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导论》、《国际金融业务》、《西方经济学导论》、《国际商务礼仪》等。随着国际商务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我们还将不断对这一系列教材进行补充和修改,以期形成读者欢迎的动态系列教材。本系列教材可作为大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普及教材,也可供社会从事外贸和商务工作的读者使用。
本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本系列教材内容新、全面,专业性、可操作性强。
2.本系列教材强调专业基础,重视语言运用,各书均配有大量练习,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运用
商务知识和英语的能力。
3.本系列部分教材设计有配套的课程软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操作上可灵活掌握,不仅可供在
校生课堂学习,还可以面向全国网络课程的学生和在职人员自学,覆盖面广。
4.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者都是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极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大部分教材由作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编写了配套的教师指导书和参考答案,可与同行交流,便于教师授课和辅导学生进行课后实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参与信息理解,完成知识建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商务英语教材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外,更要强调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练习部分的设计一定要丰富多彩才能满足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要求。本着这一原则,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课后练习的开发,力图通过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建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进而丰富课堂教学。
本教材共15个单元,内容涵盖贸易、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每个单元分为3个部分:正文、对话、练习。正文部分材料节选自国外相关领域的教学材料,语言流畅,表述精确。 对话内容的取材与本单元概念密切相关,其中不乏国际著名企业首席执行官的经验之谈。本教材练习设计多样化,“Questions for Review”、“Multiple Choice”、“Selfreview”练习的设计旨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正文的原理知识; “Building Communication Skills”练习的设计赋予一定的情境,旨在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本着“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编者搜集相关的中国经济管理的素材,通过“Link to China”模块的展示,从不同角度加强学生对中国市场经济管理运作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完成“Keeping Pace with Current Issues”里的练习,培养学生养成浏览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介的习惯,锻炼学生跟踪社会、经济、政治、管理热点问题的能力。此外,“Word Study”、“Reading Comprehension”、“Translation Practice”练习除帮助学生加强商务英语的词汇学习和语言运用外,还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商务发展和经济现象。
编者将来源于商务英语教学活动的灵感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积累填充其中,注重将原理性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进行阐释,使得教材内容鲜活,资料丰满,达到满足教学需要,具有良好的知识性、实用性、社会性的预期目标。
本书由张蓝予担任主编,其中第7、10、15单元课文部分由黎华编写,其余内容由张蓝予编写,何克勇承担全部书稿的审校工作。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利军编辑的支持和鼓励,在此深表谢意。由于作者才疏学浅,本书的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 者
2008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