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第1版)

    本书是为“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课而撰写的一部参考读物。该课是笔者在北方

交通大学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这门课的开设既是笔者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工

作的一种积极的尝试,也是我校响应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示

精神的具体落实。这门课在我校属于10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已经开讲三

四年了。

    在北方交通大学这种传统的理工科类高等学府中开设一门历史类课程,一直是

笔者头脑中思索的一个问题。在这类大学里,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尤其是进行

中国历史教育,虽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开设出一门完整的中国历史课程,从远

古一直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也显得过分冗长,毕竟他们不是在读历史系。如何

能在有限时间里让理工科大学生们对中国历史发生兴趣?如何能让他们自身的文化

素质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笔者想到了“中国历史文化概

论”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相对于中国文化史课或中国历史课来说,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课既不

需要占用理工科学生过多的课时,也不需要涉及过多的专业历史知识。这门课不仅

完全可以让粗通历史,甚至已经忘却掉在中学时代所学历史知识的理工科大学生们

听得懂,接受得了,而且还能引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学到许多知识、经

验和教训,提高他们应付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这对他们自

己,乃至社会、国家都是件有益的事。这是笔者决定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思想考虑。

实践证明,这个思考是对路的,“中国历史文化概论”已是深受我校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自从开设这门课程以来,学生们一直强烈呼吁要求能够提供一本可供参阅的书籍。

由于市场上至今尚无一部与本课内容紧扣的参考书或教材,所以笔者决定自己动手

撰写一部这样的读物。不过,由于笔者的孤陋,尚未发现有人为“历史文化”这个

概念确定含义,所以关于它的定义、内涵、范畴等,只能由笔者“自行其是”了。

另外,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课”应该讲述一些什么样的内容,也只能由笔者

“自作主张”了。其中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笔者期盼着高人指点,以随时纠正自

己的偏颇。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本书不会动笔;感谢北方

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同仁们,他们使我和学生们的愿望得以成真;感谢我的母校北京

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们,是他们让笔者成了材,遗憾的是有些老师已经离开了我

们。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她在本书正要动笔之际,突然谢世,没有她的

养育之恩,笔者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颜吾芟

                                                    2002年1月

                                                 于北京育新花园

 前  言

(修订本)

    自从《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第一版)成书以后,已经过去4年多了。在这期间,

笔者在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讲授“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课程也有二三十

轮了,最多一个学期曾讲授了6轮,受众既有专科生、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

还曾经几次应邀到校外授课,评价也还算不错。另外,最让笔者感到高兴的是,笔者

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河南科技大学的薛瑞泽老师,他与笔者曾进行学术上的

交流,只是因为工作繁忙,笔者与薛老师联系的次数太少了,说起来,笔者对他很有

愧疚之心。

    4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第1版)曾3次印刷。除了笔者自己在

校内及分院使用了约1/4外,其余或被其他一些学校订购使用,或在书店零售。笔者

曾几次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书店看到自己的书。但是,说实在的,每一次重印,每

一次在书店看到自己的书,笔者心中并没有涌现出什么自豪感或者成就感,而是隐隐

的担忧和痛楚。原因是,本书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的框架、内涵等可以说基本上是笔者独自摸索出来的,

没有前人的成就可供直接参照——如果说有,也只有张岱年、方克立两先生主编的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部分内容可作间接参考。实际上,笔者设计“中国历史文化

概论”课程,就是受该书的启发。这样,受学识、经验等条件限制,本书的内容还

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加之第一版写作期间,家母突然去世,以及仓促出版以赶新

学期学生上课使用等客观原因,造成本书在内容上出现一些硬伤。有些硬伤虽然在

第二次印刷前曾经改正过,但仍不能令人满意。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第一版)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文化味道。作为一部用

文化眼光审视、分析、批判中国历史的书籍,它的部分内容过于历史化了。换句话

说,就是太像普通历史的叙述了。而本书应该属于文化学书籍,不是普通历史书籍。

所以,经过与出版社商量,笔者决定重新修订,以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学专著。

经过4年多的学习、研究,尤其笔者对“文化”的理解不断深化,使得本书的修订有

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笔者在授课中早已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因为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课程首先必须具有文化味道,它们不能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专业课程的简

单照搬。这个观点笔者曾在相关会议上多次呼吁过。

    另外,在第一版“前言”中,笔者说:“由于笔者的孤陋,尚未发现有人为‘历史

文化’这个概念确定含义,所以关于它的定义、内涵、范畴等,只能由笔者亲自代劳了。”

事实是,笔者将“历史文化”与“历史文化学”混淆了。“历史文化”的定义早就有了,

这也是笔者看到自己的书备感“汗颜”的原因之一。

    总之,笔者十分想利用这次重新修订的机会将第一版的缺憾弥补过来。另外,笔者也

十分希望使用本书作教材授课的老师们能与笔者联系,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探讨该课的

建设,共同进步,当是十分有益的。

                                                                   颜吾芟

                                                                  2006年6月

                                                           于北京海淀区交大东路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