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在2005年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的北京年会上,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刘志彬与我谈起了本书的出版意向,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企业的生产制造与服务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会计界更加强调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这些变化为管理会计系统创造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环境。为了适应这些环境的变化,我们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并添加了新的内容,从而写出了这本《管理会计》。

  自从管理学的创始人泰勒提出标准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概念以来,管理会计无论从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从最早提出标准成本制度、本—量—利分析、长短期经营决策以及预算和责任会计体系,发展到当今的作业成本管理制度、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平衡计分卡、转让定价模型、弹性制造系统、限制理论、递延成本计算和能量成本计算等,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大量引进数学与统计模型运用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更使我们认识到,管理会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会计学课程。

   要真正掌握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具备会计学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统计、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管理知识。这一变化及发展趋势使得管理会计领域充满了挑战,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努力去探索这门极具诱惑力的会计分支。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理论界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实务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财务核算的规范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财政部会计司在近十年里集中大部分精力建设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体系,从而使得我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逐步开始重视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还刚刚起步。二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管理会计主要是帮助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升计划与决策的水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会计在帮助企业创造效益上收效甚微,迄今为止,还无法拿出令企业管理层信服的研究成果,从而不仅使会计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研究失去了信心、研究兴趣大幅度下降,而且也使会计实务界对管理会计的现有方法产生了怀疑。三是从客观上讲,管理会计的研究缺乏类似于财务会计的良好环境,数据的缺乏、企业管理的权变观点、千变万化的上下、内外控制环境,以及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贫乏都造成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举步维艰,这更加促使我们要发奋努力,并预期管理会计的发展在这一较低的起点上将会有一个令人期待的突破性的飞跃。

本书共分12章。第1章,总论。主要讲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之间的关系,理解管理会计在战略决策中的影响和作用,了解企业价值链系统的构成和运作,了解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相关问题。本章通过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简单梳理,为读者描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其重点为对管理会计战略决策方面的功能阐述和应用。通过对西方先进理念的引进,我们期望能够建立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培养和保持竞争优势,取得成功。

第2章,多元化成本与本—量—利分析。它包括多元化成本概念及其分类,掌握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的计算,利用边际贡献计算盈亏平衡点,理解本—量—利分析的前提假设,掌握多品种下的盈亏平衡点的计算,非线性本—量—利分析,通过对本—量—利分析的熟练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企业制定经营决策、进行控制分析。

第3章,变动成本法。识别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基本特征,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损益表,解释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时营业收益的差别,描述完全成本法对计算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区分能量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理解完全成本法对业绩评价决策的影响,描述在完全成本法中使用的各种基准水平的含义,解释基准水平的选择对报表中营业收益和存货量的影响。 

第4章,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区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掌握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理解作业成本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并用案例加以说明。

第5章,成本控制。理解标准成本控制的目的,掌握标准成本的制定,掌握差异分析的概念及何时进行分析,掌握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差异计算,并解释如何用其进行控制,掌握传统存货控制模型,了解JIT存货管理,了解MRP存货管理,最后用案例加以分析。

第6章,预测分析。理解预测分析的含义,了解预测分析的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掌握销售预测的趋势预测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的模型,掌握利润预测的敏感度分析方法,掌握经营杠杆与概率分析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掌握成本预测的模型及其各自特点,学会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及财务预警模型,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决策。

第7章,短期决策。了解短期决策的含义、特点和一般过程,区分短期决策中涉及的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掌握短期决策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与定价决策相关的不同方法和具体应用,学会各种生产成本决策的处理方法和具体应用。 

第8章,长期投资决策。了解长期投资决策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的经济含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学会各种长期投资决策的分析和应用,分析税收制度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折旧政策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了解非营利组织的投资决策分析。  

第9章,预算。了解预算的意义、预算编制的原则以及程序,经营预算及其编制方法,掌握财务预算及其编制方法,学会专门预算及其编制方法,了解所有者预算、超预算,掌握8种预算编制方法,了解预算反馈以及预算奖惩制度,预算差异分析。 

第10章,转移定价。了解转移定价的意义及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般原则,了解定价的基本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掌握转移定价制定的三种不同的通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不同模型制定的转移价格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了解跨国转移定价的目的,了解影响跨国转移定价的因素,学会跨国转移定价的形式及支付方式。 

第11章,业绩评价。了解企业分权管理的原因,了解各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掌握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能够熟练计算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指标,了解投资收益率和剩余收益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优缺点,掌握EVA指标的计算,了解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平衡计分卡,结合业绩评价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 

第12章,财务分析。了解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流动性分析,并能熟练计算其核心指标,掌握偿债能力分析,并能计算其核心指标,学会盈利能力分析,计算其核心指标,结合财务报表分析,预测上市公司的前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掌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现金流量分析。 

本书由潘飞负责全书的框架设计以及总纂并最终定稿,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研究生殷姿、李利、刘东、付立波、吴佩旆参与了各章的撰写工作,张川、童卫华、程明、王悦、佟成生参与了清样校对,在此,对他们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刘志彬编辑给予我们如此宝贵的机会,以及对全书的编写给予的关心与各种有价值的建议。

还要感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童卫华、硕士研究生徐健儿、汪珺、宋岩、余景选。特别要感谢文东华、程明二位博士研究生,他们为本书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文字修改以及书稿整理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本书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案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在双方的课题合作中给予积极的参与和配合,在此一并致谢。

在这里,我们对所有关心与支持本书的会计界同仁、亲朋好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将这本书献给所有的读者。热切期盼他们为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后再版时加以改进。

潘飞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