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48课内学时编写; 按基础知识篇、传感器技术篇和检测技术篇顺序编排,篇幅比例大体为2∶5∶7。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衔接,前后呼应、循序渐进。本书传感器技术与检测技术两大部分篇幅上大体平衡,编排上把传感器技术和检测技术相融合和有机组合,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连贯、系统地学习及应用。
基础知识篇,作为传感器技术篇和检测技术篇的必备基础知识,包括绪论、误差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静态、动态特性等内容。设置“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专业,这部分内容可略讲或不讲,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参考的资料。
传感器技术篇,着重于各种传感器的测量原理、结构特征、影响性能的误差因素和误差特性、测量电路信号处理和传感器的应用介绍。在内容编排上,摒弃了将各种测量原理的传感器独立成章的做法,根据传感器的测量机理进行了分类,按结构型、物性型、固态型、其他类型进行全新的编排和组织。教材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注重提高传感器精度以及实际应用时该注意问题的分析。
检测技术篇,重点介绍同一被测物理(或成分)参量常用及新颖有效的检测方法及它们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传感器的选用、检测仪器及系统组成原理等。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以往传感技术类教材难以从工程和科研需测参量出发全方位分析和研讨检测方案可行性、适用性与优化的问题; 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检测技术类教材往往难以从传感器机理、结构特点出发深入讨论不同传感(检测)方案的可行性与局限性的问题; 本书这样编排将有利于培养自动化类专业的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书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工程实践,突出应用。基础知识篇有序插入一些工程实用性强的例题,各章均有丰富的综合应用性习题与思考题; 传感器技术篇各章都有各类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方面的内容; 检测技术篇各章均有应用实例,并注意同一参量采用不同检测方案的可行性讨论,每章结尾提供本章检测参量常用测量方法及相应测量仪器应用特点的汇总表,可节省检索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方便读者比较选用。
本书基础知识篇及检测技术篇中第9章、第11章由东南大学周杏鹏执笔(其中,东南大学王晓俊执笔编写了3.6节和第9、11章中一些应用实例,东南大学路小波参加了第11章部分小节编写,东南大学牛丹负责基础知识篇中部分插图); 传感器技术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永荣执笔; 检测技术篇中第8章、第10章、第12章由南京理工大学仇国富执笔; 第13章由东南大学邵云执笔。本书由周杏鹏任主编,孙永荣、仇国富任副主编。
全书承蒙西安交通大学韩九强教授拨冗审阅,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有关的教材、专业期刊、产品样本、技术手册,在此对本书引用文献的有关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与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或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5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