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当今全球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而且标志着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方面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国际物流作为实现贸易交易的纽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国际物流的支撑,国际物流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但是,国际物流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国际物流产业刚刚起步,其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教育和培养大批的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际物流由于跨越国境,既具有一般物流业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从而对各个节点、各个功能衔接的流畅性、有效性要求更高。本书第一章对物流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物流的几个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国际物流系统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开展国际物流的承载主体进行阐述。以进口、出口两个流程全面介绍了国际航空物流、国际海运物流和国际陆运物流,并将相关单据及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等进行梳理。同时详细阐述了国际采购、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本书最后一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对几个重点国际物流节点进行系统性介绍,包括国际港口、国际物流中心及保税区。

在策划和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贯彻了编写精品教材的指导思想,使之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着眼点,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二,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经典教材,选编了部分带有前沿性、创新性的知识点。

第三,在选择教材内容以及确定知识体系和编写体例时,注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为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方面创造条件。

本书以国际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旨在适应我国物流运作国际化、现代化发展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提供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国际物流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理论上,对国际物流的功能、系统以及重要的节点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将三者结合以便帮助读者形成对国际物流的系统性认识;实践上,本书在重要的篇章后都附有经典案例分析。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每章前都有对章节的总体介绍,章后有小结,并提供课后思考题,方便读者进行自我评估。

本书力求反映国际物流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做到理论与实务兼顾。内容完整、翔实、新颖,并突出国际物流运输业务重点。因此,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物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物流企业、商贸企业等生产、流通企业的工作人员作为学习、工作参考用书。

本书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周哲和申雅君共同编写。其中周哲编写了本书的第一、二、五、六、七、十一、十二、十三章,申雅君编写了第三、四、八、九、十章。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论著,得到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并从中引用了不少经典的概念。编者在本书最后将主要参考文献一一列出。在此,谨向各位物流研究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同时,也向为本书提供巨大帮助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人员,以及参加本系列丛书编写的各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等致以由衷的谢意。此外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李慰在本书的写作期间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紧、任务重,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出现疏漏和错误,真诚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于南开园

200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