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15年的艰苦谈判后,2001年12月15日,我国与世贸组织谈判正式结束,世贸组织的大门终于向我们敞开。这是中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竞争、逐步融入全球化过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入世后的近5年来,中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积极做出回应,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学习和研究世贸组织规则,探讨新问题,研究新对策。特别是产业部门及企业界对入世更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切。因为他们很快认识到,入世带来的宏观政策的调整及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对此他们不敢掉以轻心,期望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关心的问题包括:入世后政府约束企业的行为会有哪些变化?其商业管理法规需要做哪些调整?企业自身从事国内经营与从事国外经营会有哪些不同?其活动及行为规范要受到哪些制约?等等。
笔者多年从事国际贸易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依笔者之见,入世后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最大变化是由双边转为多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中首推商业竞争规则的变化。这里要强调的是,入世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宏观层面上政府入世的问题;实际上,从企业竞争的微观层面上看,无论是在自家门户,还是走出国门,企业都要适用全新的商业竞争规则。而WTO正是全球性竞争规则框架中内容最全面、体系最完整的一支。毫无疑问,了解并熟悉WTO多边规则,才能把握未来市场竞争方式变化的大方向,增强其主动性。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部门要求学习和掌握WTO规则的紧迫性还会进一步加强。
我国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本着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专业办学宗旨,一些大学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了WTO规则与案例课程,这是十分必要的。只要他们将来从事经济(贸易)领域的工作,无论是做政府官员、研究人员,还是从事律师、企业管理经营等行业,都会因学习了这方面知识而受益。WTO规则与案例为他们学习和研究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问题提供了这样一种知识架构和平台。笔者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日后实践知识的补充积累,定会有助于提高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本书研究的是WTO国际贸易规则,这里首先要明确界定国际贸易所包含的范畴。对此学术界历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区分。狭义的国际贸易,通常是指货物贸易,又称为有形贸易;而对广义国际贸易的解释,学者们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本书收录的WTO国际贸易规则并非以国际贸易概念划分,而是按照世贸组织管辖的三个主要领域——货物、服务及知识产权归纳的。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论述重点放在货物贸易规则方面;然而,考虑到WTO管辖领域的不断拓宽以及其他贸易活动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为使读者能全面了解WTO协议法规的内容,我们也用相当篇幅介绍了有关服务、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领域里的相关规则。这样既突出了研究重点,又照顾到本书结构体例的前后对称,避免内容上挂一漏万,失之偏颇。
本着这一写作思路,本书在内容及结构上做了如下安排:
全书的内容共分成六大部分,分别为第一篇:总论;第二篇:WTO货物贸易规则,其中包括适用所有货物的一般规则;第三篇:WTO货物贸易单项协议及规则,包含全部12个具体部门或领域的单独规则;第四篇:WTO服务贸易规则;第五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六篇: WTO协调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同时,我们将与各项规则相对应的案例穿插其中。
本书的特点是在内容上用大量案例作为规则讲解的辅助内容。引入这些案例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读者了解WTO规则在实战中的具体运用,从而加深对某些条款的细微把握,并提高对WTO实质及精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本书的阅读趣味。
本书由王文先担任主编、统稿和总纂,王孝松担任副主编。具体章节的编写分工如下:
王文先负责撰写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二篇(第三章至第十章)、第三篇(第十一、十三章、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二章);王孝松负责撰写第三篇(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第四篇(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六章)、第五篇(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第六篇(第三十二章至第三十四章)。刘重力教授、谢娟娟教授对本书写作给予了极大关注,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真诚的帮助,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或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及同行指教。本书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作者便可欣然告慰读者了。
编者
2006年 11月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