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如何进行改革是许多高等工科院校共同面临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制造工业是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基础工业。近10多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技术的深度结合,机械制造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不断出现的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新的先进生产模式增强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产品结构走向多样化,产品性能大幅度提高,机械制造业呈现出激烈的国际性竞争的高速发展势态。
机械制造工业的高速发展,基于强大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基础和科学基础。为培养能适应现代制造工业发展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高等工科院校必须根据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调整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与现代制造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应具有坚实的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而且要学习大量涌现的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后对工作环境的专业适应性。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原来的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几门大课,虽然在教学中注重了不断充实新的专业基础方面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分类细化,专门化程度深,专业教学内容增多,学时延长,总体上与培养适应现代制造工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协调,特别是新的知识、新的教学内容、新的课程大量增加引起的课程学时分配的矛盾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必须加强机械制造专业基础的教学;另一方面又需要缩短学时,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将相关的多门专业课开设成一门综合专业基础课在许多高校被认为是一个可采取的方案。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书对机械制造原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提炼以及新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扩展,以机械制造工程基础原理为主线,形成一门系统的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力图达到强化工程基础原理、扩大专业讲授知识面、反映专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加强教材系统性、精化教学、注重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培养的目的。书中有些习题需要查阅课外参考书或工程手册,藉以扩展知识面和提高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机械类通用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本书的编写人员及负责的编写工作如下:潘尚峰、冯平法第1章;潘尚峰第2章;冯平法、冯之敬第3章;刘成颖第4, 7, 8章;郁鼎文第5, 6章;冯之敬第9章。冯之敬为主编,参与了各章的修改定稿,并负责全书的修订。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第2版)主编简介在本书的规划和编写过程中,王先逵、金之垣、姚健、池去病、傅水根、汪劲松、段广洪、张玉峰、叶蓓华、陈田养、成晔等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编写方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北京理工大学的庞思勤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明老师,浙江工业大学的王秋成老师,合肥工业大学的张崇高老师、谢峰老师、朱政红老师,北京农业大学的朱红梅老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五一老师,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张秋玲编审等都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修订建议,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诚恳希望对教材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指正。
主 编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