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能源、交通、材料是推动社会工业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要素。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是社会基础建设的两个先行官。能源动力主要源自化石燃料作为工业粮食在炉内燃烧释放的化学反应热。炉内传热又以辐射换热为主,通过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将热量传递给受热面,然后通过导热传入受热物体内部,炉内传热还包括炉壁导热和烟气灰渣的排放而将热量传向环境,成为未能有效利用的热损失。炉内过程是燃烧和传热与流动的耦合,炉内传热受许多工程因素的制约。设计电站锅炉、燃气轮机和喷气发动机的燃烧室以及各种工业与民用炉窑都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和技术经济的要求,应当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制造成本、节约资源消耗的运行费用。

    本书是多年来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讲授专门化课程“炉内传热”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先修课为专业基础课“传热学”,后继课有“锅炉设计(校核)”等专业课,是一门典型的由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衔接课程,帮助读者了解如何由表及里、通过适当简化近似的工程学方法,掌握主次地进行创新设计。全书共7章,前三章具体讲解炉内辐射,特别是第1章深入分析了热辐射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第4章扼要介绍不同于常见的层燃炉和悬燃炉的流化床传热。第5章汇总介绍炉内传热的计算,第6章介绍受热面积灰和结渣对传热的影响。第7章介绍了炉内传热的测量、包括新型热流计的实有知识。

    全书成稿后,我有幸得窥全豹,深感有其特色,概念清晰,深入浅出,文字简洁,表达流畅,有助于理解实际的炉内传热过程。特为之列举如上,算是简单的推荐,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