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从艺术与传播的特征可以看出,艺术创造是审美对象化的过程,它再通过传播媒介,满足受众主体的特定需求,实现其中蕴涵的潜在价值,表现出多种社会功能。

    (1) 艺术传播的审美功能。“美的规律”是艺术创造者和传播者遵循的基本规律,而艺术传播的其他非审美功能都需要借助于审美功能来显现,一旦受传者靠直观能力获得审美愉悦,那么蕴涵在艺术形象中的种种意义就会影响艺术受众的视听,产生各种作用。

    (2) 艺术传播的娱乐和沟通调适功能。随着大众媒介的日益普及,艺术传播广泛渗透,其娱乐功能愈来愈突出,强烈的感染力和娱乐作用常使审美、认知、教育的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并出现综合效应。

    (3) 艺术传播的认知和教育功能。艺术传播的教育功能的最高表现是激励人们积极改造社会环境,完善道德品质,以求得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艺术教育本身是使受教育者全身心获得完整、和谐的发展的艺术传播过程,艺术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应过分迁就受众的兴趣、爱好、水准,而应该积极引导艺术受众的欣赏和接受,在触发了艺术受众的功能系统时,把思想、感情、功能或动机灌输于其头脑中,或者使其在积极地参与、共鸣和讨论中填充文本“召唤”结构的空白,实现艺术受众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析和对个体行为的规范,进而影响和促进社会的完善。

    从艺术与传播的特征与功能分析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传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是实现当代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而生活的审美化同时需要审美的生活化。

    无用信息泛滥和网络信息缺乏可信度是网络传播活动最大的特点,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意发布信息,一方面可以把每个人信息资源整合,为公众利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无用信息、垃圾信息,造成信息污染。

    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艺术传播随之具有新的特征。人类从几万年前就开始创造艺术,同时也开始了艺术传播,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艺术传播在传播的条件、质量、效果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后,艺术传播的面貌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地享有信息,这就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同时也将推动艺术的发展。

    当然,网络传播不可避免的缺点也将会带给艺术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很多人会对难以理解的艺术品曲解,以致产生不好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通过对它的研究,限制它的不利因素,发扬它的有利因素。

    现代广告艺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无所不在,而且正越来越深入地进入意义生产这一领域,广告不仅仅“广而告之”产品与服务,还在指引人们购物的同时输出某些观念,给人们以意义,给人们以种种美梦和由这些美梦所标识的生活方式,并试图速成某些惯例,把消费者纳入这一“意义”框架。换言之,广告艺术首先推介和生产利益,这些利益包括大众在消费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时获得的实际利益,还包括他们同时获得的某种精神享受,并把这种双重满足或通过广告词直接言说,或通过营造氛围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人们的购物理念;其次通过在大众媒体上的广泛传播,通过把受众建构为广告主体,使创设的某种观念化的说辞和极具诱惑力的意象推广到大众中去,竭力使之成为大众的利益和观念,模糊了制造者和接受者的界线,在此广告完成了它的意识的制造和传播。广告传播既是信息传播,又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传受双方产生文化上互动的过程,也是艺术的实用化的传播过程。

    我们必须从艺术与传播的功能着手,由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引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传播学,从而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同时与国外艺术传播教育相比较,探讨目前国内艺术与传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化艺术传播人才的培养。

    本书写作中吸收了许多专家的成果,未能一一注明,在此深表谢意。部分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书的写作,他们是: 陈鸣、陈彩莲、陈媛媛、高飞、尚端武、萧潇、刘焕玉、郑杨硕、丁红、丁千、欧阳秀兰、高颖、章新成、陈静、蔡妮娜、刘婷、刘晓英、李东、赖慧蓉、肖乃涛、萧彦、殷攻晖、郑隆慧、邹凤波、秦潇璇、丁钊、潘晶、曾忆梦。

编者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