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是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高职高专信息工程类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经过教育部“十一五”系列教材编委会审定。

本书参考学时为80学时。第1章简要介绍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主要技术和性能指标;第2章讲授该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信源编码和时分复用及帧同步技术;第4章介绍数字基带传输的基本原理,并对扰码和解扰做初步阐明;第5章介绍了几种基本的调制传输技术及性能比较;第6章讲述同步及数字复接,重点介绍数字通信特有的位同步技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PDH和SDH体系;第7章介绍几种常用的纠错编码技术;第8章介绍了一些数字通信技术应用实例。

本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经典内容与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相结合。在注意通信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阐明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尽可能地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以便学生加深理解。

2.  注意教材的可实施性,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力求从结论上深入浅出地阐明其物理概念。

3.  顺应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注重介绍数字通信的工作原理和信号流程图,着重强调各类技术指标的物理意义和实用性,尽可能回避分离电路的介绍。

4.  全书的图形、符号和术语尽量采用现行国标,章后附有小结和思考题,并尽量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

另外,由于该课程与“信号与系统”中各类信号(包括随机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有着密切联系,并且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了更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验,在第2章中单独组织了一些信号与系统的知识,做了尽可能通俗化和形象化的阐述和提炼,并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对各类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有深入的认识,为学习通信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本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力求既能反映当前通信发展的现状,又能较好地跟踪未来通信发展的新动向。在写法上力求条理清楚,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概念,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宜自学、便于教学。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严晓华教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李斯伟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审阅了全书内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同教研室的老师们的全力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也非常感谢家人的全力支持,感谢所在单位的鼎力协助,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给予的帮助与支持,使本书顺利完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2007年7月